广州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促进商圈高质量发展意见的通知
越秀、海珠、荔湾、天河、黄埔、花都、番禺、南沙、增城区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林业园林局、广州空港委,有关企业、专业机构:
现将《广州市促进商圈高质量发展意见》和解读文件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商务局反映。
广州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代章)
2025年4月25日
广州市促进商圈高质量发展意见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部署,推动重点商圈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商圈体系更加完善。至2035年,全市建成服务湾区、辐射全国、世界知名的“5+2+4+22”重点商圈格局。
(二)商圈布局更加均衡。全市商圈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世界级、都会级、区域级三级商圈协调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打造多个核心商圈,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均衡有序的商圈格局。
(三)消费能级进一步提升。全市商圈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智能化服务水平更高,消费环境更加优化,消费业态更具创新,消费空间更具特色,商圈辐射效应显著增强,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四)商圈知名度更高。高水平建设国际性消费集聚区,更多全球新品首发、首秀、首映、首展活动进商圈,集聚发展高端消费,商圈引领度更高。
(五)商圈创新融合度更深。全市商圈实现多功能集成发展,拓展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体育、数字等消费体验场景,推动业态融合。传统商圈依托文化特色、建筑风貌、老字号等优势,创新融合不断提升,打造城市新地标。
二、重点任务
(一)打造国际一流商圈
天河路-珠江新城商圈围绕汇聚国际时尚消费地标的定位,打造中央活力区世界级综合消费轴。将马场片区、冼村旧改作为重要增长点,推进标杆引领商业项目落地。支持太古汇文化中心及汇坊、广州天河城、正佳广场等优质存量载体升级焕新,持续强化国际首店首发资源的集聚力。推动商圈数字化建设,打造业态融合互补、设施智能高效、功能便利完备的智慧商圈。依托珠江新城东南核心区国际元素汇聚优势,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天河特色、功能完备、资源集聚的中西特色美食集聚区。
广州塔-琶洲商圈加快形成世界级商旅文体健高端消费目的地。重点把控广州塔南广场、TIT等新增商业运营品质,保证商业界面连续。沿江布局对外展示节点,打造滨江慢行休闲轴,重点发展琶醍夜间经济。推动媒体港、美术馆、科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商业设施面积。建设中西特色美食集聚区,打造突出水、陆、空立体餐饮消费场景。依托广州塔城市地标和多样化场地,打造知名首发空间。
金融城-黄埔湾商圈着力建设数字引领、富有滨江活力的国际商业商务及科技观光于一体的世界级地标商圈。重点推动金融城岭南风情街打造优质品牌旗舰商业标杆,依托金融城起步区慢行区域打造CBD都市慢行友好街区,利用非物业类公共空间引入多元场景消费元素及业态,强化片区内商办载体的联动性。发挥鱼珠湾商务区滨江岸线资源,推动广物鱼珠综合体、茅岗路以西旧改综合体建设,支持双沙旧改TOD商业结合海丝文化打造滨水活力商业,打造一线滨江休闲商业街,活化利用沿岸工业遗址,引入品质餐饮、精品零售、艺术潮流、商务服务等业态,打造时尚夜生活集聚地,营造文化氛围浓郁的活力不夜港城。
长隆-万博商圈着力打造国际文旅及商业微旅高度融合的世界级地标商圈。谋划通过观光云轨、地下通道、商圈地标等设施,构建地上地下和空中一体化慢行系统,串联长隆-万博消费空间,加强商业联系,促进长隆国际全天候旅游消费区及万博特色微旅主题型消费区合二为一。加快万博时尚广场、万博地下空间的利用,打造多元消费场景。积极推动建设华润万象、长隆三期(超级乐园)等大型项目,联合打造商旅文体健融合展示地标。
白鹅潭商圈围绕“城市第二地标”,打造集聚全球文化艺术消费和新兴商业消费的世界级地标商圈。联动太古仓、沙面打造广州西部夜间经济金三角,打造夜间经济新地标。依托聚龙湾珠江太古里、华润万象城未来高端商业优势和滨江景观,连接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聚龙古村和广船遗址的滨江文化艺术展示带,打造珠江沿岸世界级公共艺术群落,进一步突破滨江公共空间功能利用和规范限制,建设文化浓度高、国际水准的滨水文化艺术消费体验带。
北京路-海珠广场商圈打造彰显全球活力、千年城脉、老字号焕新、特色文旅体验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岭南特色商圈。打造北京路步行街商业主轴和海珠广场至文德路慢行休闲轴,加强连贯性。充分发挥骑楼、岭南民居等建筑特色,打造背街文化和后街商业。打造岭南风情突出的北京路美食区。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盘活闲置地块和国有物业。持续推动智慧商圈建设,完善健全智慧应用服务体系,提升消费场景数字化水平。
大西关(上下九-永庆坊)商圈打造建设岭南文化与国际文化融汇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岭南特色商圈。以恩宁路-上下九骑楼街为核心,结合陈家祠、西堤等岭南文旅资源,打造IP文旅故事,焕新广州老字号品牌。提升公房利用,盘活闲置物业及楼上闲置空间。引入专业运营商精细化运营,促进优质文旅资源与商业深度融合。延续“绣花式”微改造,提升步行体验和街区风貌。
广州北站-白云机场商圈打造立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的免税购物天堂、国际消费空港的枢纽型国际商圈。强化空铁联动,增加沿线商业带,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商圈,提升商圈能级。强化广州北站高铁枢纽功能,串联融创文旅城、骏壹万邦、雅乐城等重要节点,推动区域商旅文体健融合。充分利用花都皮具产业优势,谋划打造花都国际时尚智港等重点项目。优化白云机场免税店布局,提升购买全世界免税商品便利度。
广州南站商圈立足形成站城一体、业态融合的世界级TOD综合枢纽型都会级商圈。借助广佛都市圈建设,大力发展站场综合体,积极引入商业商务、文化服务、休闲娱乐功能,融入特色餐饮、高端酒店、新型商业等项目。优化和联通地上地下、场站-商业区间的交通系统,促进各类交通无缝衔接。依托片区的总部经济、港澳专业服务、科技青创服务等产业体系,带动形成特色潮流、文化艺术、品牌展示、商务会议等为一体的商业体系。
广州东部枢纽商圈以打造广州东部面向未来的城市门户、以人为本的区域服务中枢、智慧与生态形象的展示窗口的枢纽型国际商圈。引入头部运营商,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入驻,创新消费业态,策划多元主题活动,激发夜间消费潜力。
南沙湾(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商圈打造建设湾区滨海港口文化休闲水上门户形象的枢纽型国际商圈。积极促进航线多样化发展,打造邮轮经济与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的创新样板。聚集跨境贸易、邮轮旅游等优势业态,发展国际一流的奥特莱斯品牌集聚地。加快发展北部海洋文化创意区,培育主题文化馆、博物馆、滨海艺术中心、艺术咖啡馆等项目。高质量营造现代邮轮母港风貌,打造全球水上国际门户新地标。
(二)优化商业空间供给
1.科学规划重点商圈商业用地。依托“5+2+4+22”重点商圈格局,统筹全市商业用地安排。建立“产商联动”的用地规划协商机制,为精准招商储备空间载体。结合全市消费规模增长潜力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趋势,合理确定商业用地规模,优化调控商业、商办用地供应节奏和自持比例。统筹重点培育商圈规划,预留连片、大宗商业用地。通过城市更新连片整合重要交通枢纽、重点商圈、重大平台周边空间,增加优质商业载体供给,引导商业空间集聚发展。
2.支持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兼容商业功能。支持商圈内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适度、合理、协调兼容经营性商业功能,满足群众日常使用和消费需求。
3.支持商业商务设施兼容公共服务功能。支持符合一定条件的商业商务用地适度兼容配置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医疗、养老功能等功能。
4.支持商圈内老旧建筑的功能活化利用。对于老城区重点商圈内,参照《广州传统中轴线保护实施方案》,支持对未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的其他建筑可转换为适合经济产业发展的经营性与公益性用房。对于符合《广州传统中轴线保护实施方案》范围的房屋或项目,支持采取通过允许自主更新、地下空间不计容、容积率补偿、经济补偿、建筑补偿等措施,破解旧城更新改造难题,激发老旧商圈活力。
(三)推动业态创新融合
5.推进商旅文体健演项目进商圈。推动有条件的重点商圈引入头部运营商商业项目、汽车主题公园、超级游乐园、顶级电竞赛事、大型剧目等重大项目,实现资源开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
6.促进商圈首店、首演、首发。支持国际品牌在重点商圈设立旗舰首店、全场景体验中心,举办品牌发布活动。立足城市地标优势,举办新品首发、首秀、首展等活动,提升国潮首发活动集聚度,打造国潮时尚潮流引领地。支持在商圈拓展中小型演艺空间,打造“烟火气”浓郁的街头艺术汇、livehouse等,提升城市艺术氛围。支持知名院团、艺术家原创作品在重点商圈全球首演。
7.支持商圈打造特色IP。结合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举办岭南特色活动,鼓励商圈积极参与“羊城消费新八景”城市消费IP活动。支持商圈依托羊城粤剧节、广州户外音乐季、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中国动漫金龙奖、中国国际漫画节、广府庙会等特色文化节,引入实景演出、灯光秀、烟火表演等各类文化活动。
8.引导商圈内文旅产业聚集发展。支持通过城市更新改造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创意空间,培育文化新业态、新模式。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创园区申报市级(示范)园区、示范空间认定,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9.支持老字号创新发展。加强老字号原址原貌、商业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建设广州老字号博物馆、陈列馆、国潮体验馆和技艺传承馆。支持老字号在重点商圈集聚发展,升级打造旗舰店、品牌店。
10.鼓励发展“宠物+”新潮流业态。鼓励商圈建设宠物友好商场,提供宠物入商场服务。创新经营业态,鼓励宠物商店、宠物互动体验馆、萌宠餐厅、萌宠主题市集、宠物时尚展览等宠物主题创新发展。
(四)打造特色消费场景
11.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塑造“YOUNG城YEAH市”夜间消费品牌,培育认定一批都会级羊城夜市先行区。重点打造北京路、正佳、长隆、广州塔、琶醍、太古仓、天德广场等多个高品质夜间消费地标和夜间消费打卡地。鼓励商圈策划举办夜间活动,推动夜宵、夜购与夜游、夜娱、夜赏、夜跑、夜读等融合发展,丰富夜间消费业态。
12.打造商旅文体健新消费场景。支持AR/VR、大模型、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新兴技术在商旅文体健领域应用。鼓励商圈引进承办顶级电竞、体育、街舞等赛事,丰富商圈消费场景。探索体育消费新场景,以花都融创为示范发展冰雪经济,实现体育旅游文化休闲多领域跨界融合。
13.打造市内免税购物消费场景。支持商圈内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商店,扩大退税商店数量规模,优化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办理流程。支持在重点商圈规划建设市内免税店。鼓励免税店设立国产商品销售专区。
14.创新低空消费场景。融合文化旅游资源,探索开展“一江两岸”低空游览观光,在广州塔、白鹅潭等著名景点打造低空旅游应用试点,探索无人机竞速等低空飞行赛事,积极申请承办无人机全球性、全国性赛事活动。
15.打造非标商业消费场景。鼓励市场主体通过“微改造”,对存量物业进行更新升级,运用新设计和新技术,充分利用有限空间,打造“公园+”“艺术+”“文化+”“科技+”“潮流+”等体验式、沉浸式、在地化的非标商业场景。
16.打造产业消费场景。推动服装、珠宝、美妆等专业市场向时尚商圈转型。支持有条件的专业市场增强时尚展示、场景打造、休闲配套、品牌孵化等功能,改善周边环境,实现景观化、园区化、展贸化、电商化发展。
(五)提升商圈环境品质
17.推动商圈街区硬件提升。通过城市更新、微改造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点亮提升”。整体谋划商业街区、商圈户外广告发展空间和布局,规范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秩序,提升设置品质。对标国际大都市,精细化设计商业街区基础设施,植入更多国际化元素。支持商业综合体和市政道路统一设计建设绿化造景。
18.不断完善商圈公共设施。支持商圈不断完善街区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细化公共空间、橱窗尺度、商业标识等管理要求。鼓励商圈增设与街区整体风貌相协调,融入街区文化的公共休憩设施,营造宜人舒适的户外游憩休闲空间。完善盲道系统、无障碍服务设施、适老化改造、分类垃圾箱,设置治安报警点、防暴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
19.鼓励商圈服务国际化。支持商圈统一设计制定导视系统,增设多语种指引标识,开发集商圈查询、空间定位、智能交通引导、地址标注收藏等功能于一体的多语种电子地图。全面优化支付环境,支持重点商圈布设外卡POS机,进一步提升境外人士支付便利化水平。支持现金支付,保障消费者支付选择权。
20.支持商圈智慧化建设。鼓励建设智慧街区大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街区运行安全监测和消费行为分析。鼓励商圈建设智慧商街、智慧商店,探索利用AR/VR等技术,打造导航导视、数字化景观展示、营销服务推送、智能支付、智能停车等智慧消费生态系统。
(六)优化商圈交通组织
21.优化商圈公共交通系统。进一步完善商圈周边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便利度。统筹各类公共交通站点与商业设施布局,减少对周边交通影响。鼓励商圈规划建设兼具游览性的交通设施,提升商圈交通体系的独特性、可达性、多样性、可观赏性。
22.强化商圈周边交通组织优化。科学设计绕行方案和道路通行规则,优化商圈周边出租车停靠点和非机动车停放点的布局,提升交通便利性。整合商圈范围内的停车场资源,打造智能停车系统,提高停车效率,为商圈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23.打造安全、便捷、舒适的高品质慢行系统。遵循人车分离、慢行优先、以人为本,建立高密度的步行网络,打造安全舒适、快达慢游的商圈步行系统。强化商圈地下空间、地面建筑、步行街道之间的步行连通,依托公共空间、公交站点、地铁站点和商业载体等,打造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空间。
(七)创新商圈管理模式
24.鼓励商圈国有商业物业创新运营。优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机制,激发国企创新动能,给予国企更大自主权。开放国有物业商业经营主体,推动国有商业用地及存量物业实施“建管分离、建营分离”。
25.推动商圈“政府+商协会+企业”共建共治共享模式。鼓励商圈成立区域商圈商协会,服务商圈发展,建立沟通渠道,完善协商机制,推动重点商圈向政、协、企三方“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向转变,促进商圈良性可持续发展。
26.支持商圈建设自主运作、自负盈亏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培育一批懂品牌、善管理、强服务、重营销的专业运营策划团队。通过外部引进成熟机构、内部培育专业团队等方式整合资源,塑造富有吸引力的特色商圈IP,讲好商圈品牌故事。
27.盘活使用商圈内公有物业。推动条件成熟的公有物业试点改造,将传统商圈内的零散、空置的公用物业进行梳理,交由商圈运营主体统一管理、资源整合,促进商圈业态升级,提升商圈新活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28.建立重点商圈建设工作机制。在广州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下建立广州市重点商圈建设工作组机制,由分管市领导牵头,市商务、市财政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林业园林局,有关国企、专业机构,以及有关区政府组成工作组。加强政策创新,定期沟通相关情况,研究解决商圈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各区建设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
29.加快推进消费类重大项目进商圈。积极拓展招商路径,实施精准招商,积极推动汽车主题公园、超级游乐园、邮轮游艇、冰雪世界、免税综合体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现资源开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建立健全商圈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加强调度、跟进、督办,形成“策划一批、储备一批、落地一批、实施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推进机制。
30.合力加大商圈建设政策支持。市级各相关部门要围绕制约商圈发展的难点痛点问题,在符合市场规律、不突破规划底线的前提下,加大对商圈改造提升和业态升级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统筹市区两级财政资金,支持商圈建设。市商务局重点对各区商圈区域内商业主体改造提升、数字化建设、首店引进和促消费活动等项目给予支持,以及加强全市商圈发展的统计监测。各区要对商圈交通优化、街道改造、环境美化、园林绿化等市政配套项目给予支持。
31.完善审慎包容监管政策。对羊城夜市先行区等重点商圈区域,允许镇街在城市非主干道两侧的所属建筑物规划红线范围内划线明确区域并公示,商户在红线范围内按照要求开展临时外摆,接受镇街日常监督管理。优化营业性演出审批管理,落实跨地区巡演审批,扩大优质演出项目供给。鼓励开展夜间延时服务,完善夜间交通保障。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商圈打造限时步行街区。
(三)完善商圈发展评估监控机制
32.开展商圈统计评估体系建设,鼓励构建全市商圈分级分类定期监测评价制度,共享商圈信息,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建立全市重点商圈的跟踪评估机制,协同专业机构发布重点商圈发展报告。建立科学有效的常态化商圈发展监控机制。
(四)强化宣传引导
33.运用多元化传播方式挖掘广州城市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美好宜居幸福生活,加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线上曝光量级和传播热度,提升广州消费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政策解读与案例剖析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宣传,为推进商圈建设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