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凭什么问鼎“中国最佳商业城市”?
■评论眼:广州的第一大优势当然是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规模效应与客货运能力;第二大优势是经营成本低,尤其是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与税收成本两个成本。应该来说,这两个优势继续保持下去不难,但也不可掉以轻心。随着互联网+与高铁时代的来临,传统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定冲击。
广州的第三大优势是人才指数与消费力指数,这个比下有余,但比上不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至少不能在一线城市中掉队;最大的不足还是创新能力这个老话题。■
福布斯最近发布了一个“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单,广州连续三年荣获第一名,京沪深都被甩在后面。一开始我对这个榜单的权威性有所怀疑,但当我在福布斯网站上仔细研究了他们的评价标准和数据来源后,顿时破除偏见,觉着这个榜单比较有公信力。
福布斯的评价标准有八个,分别是人才指数、城市规模指数、消费力指数、客运指数、货运指数、经营成本指数、私营经济活力指数、创新指数。而数据来源主要来自于统计公报和他们自己调研的信息,不是很多榜单采取的那种“自愿申报”方式。
具体来看,广州之所以能够连续三年荣登榜首,有四个指标贡献颇大,分别是客运指数、货运指数、经营成本指数、城市规模指数。其中,客货运指数稳居100个样本城中的第一名,着实让人好奇。要知道,论总运量,广州比之京沪是有一定差距的。
不过,福布斯客货运指数比的不单单是总量,而是通过总运量及人均运量加权计算而得。广州的铁路运输量、空港吞吐量、海港吞吐量均能稳居全国前列,还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综合实力之强全国罕见。优越的海陆空交通枢纽地位决定了,广州的客货运总量可与京沪媲美,但城市规模、人口规模又比后者明显要小一些,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均值。所以,广州在这两个指标上夺魁,也就不奇怪了。
客货运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对外连接能力的重要指标,这个能力越强,城市的聚集与辐射效应就越强。这个成绩说明广州作为华南地区枢纽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是稳固的。
经营成本指数这一项广州表现不错,排到了第23名。经营成本指数有五个细分指标,分别是劳动成本指数、办公成本指数、能源成本指数、税收成本指数、企业险金负担指数。北京、上海、深圳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与办公成本领跑全国,尤其是北京还拿了税收成本指数第一名的成绩。武汉、杭州、天津因为能源成本指数较高,拉高了经营成本指数。
相比而言,广州的各项成本中,只有办公成本位居全国第四名,其他成本指数普遍较低,尤其是劳动成本指数和税收成本指数远低于其他一线城市。
我们原来总说广州拥有一线城市最低的生活成本,这个榜单与人们实际的生活经验是相符的。这个优势,广州如果能继续保持,对广州的城市竞争力是大有益处的。
城市规模指数,广州排在第三名,仅次于北京上海,这个排名也与人们实际的生活经验相符。城市规模越大,说明城市的能级越高,就能容纳更多的人口与产业,产生更细致的分工协作与更高的经济效率。这个优势,广州继续保持的难度不大。
人才指数与消费力指数这两项,广州的表现不算特别好,但也还过得去,分别位居第5和第6名,与往年相比,也算稳中有进。真正表现相对较差的是私营经济指数与创新指数两个指标。
私营经济活力指数,广州在选取的100个城市中排到了第44名。但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指标上,大城市的排名都不高,京沪深的排名分别是73、60、50,杭州是63,武汉82,拿第一名的是常州。综合来看,广州私营经济活力不高,但在大城市中竟然还算不错。
创新指数,广州的排名是第9,看上去还不错。但整体来看,这个指标的排名,几乎全部是大城市,深圳、北京、苏州荣登前三名,其他依次是杭州、上海、南京、宁波、无锡。考虑到这个因素,跟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广州明显是落伍的。
总体来看,广州的第一大优势当然是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规模效应与客货运能力;第二大优势是经营成本低,尤其是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与税收成本两个成本。应该来说,这两个优势继续保持下去不难,但也不可掉以轻心。随着互联网+与高铁时代的来临,传统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定冲击。
广州的第三大优势是人才指数与消费力指数,这个比下有余,但比上不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至少不能在一线城市中掉队;最大的不足还是创新能力这个老话题。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的城市规模、经济实力、人才储备都处于第一阵营,科教文卫等公共资源在华南地区也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无论如何,创新能力的排名都可以更靠前一些。
在此意义上,“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的殊荣,既是一次褒奖,也是一次鞭策,希望广州能够早日补齐创新能力这个不足,坐稳商业城市第一名的宝座。
(来源:2015年12月10日 南方日报)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