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外商请进来 > 投资环境

新增内资企业八成“零首付”

发布日期:2013-10-30 16:00:00 来源:广州市商务委 字号:

长期以来,我国在工商登记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营业执照”制度为中心的登记制度。企业取得相关行业资格审核部门的“许可证”,获得“经营资格”后,工商部门再核发“营业执照”,取得“主体资格”。这种主体资格登记与经营资格许可相互渗透的登记制度,实际上形成“重准入、轻监管”的管理模式,也造成企业准入过程中面临重重审批关卡,甚至因为部门间的理解不同而造成企业“两难”局面。

为放宽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今年9月1日起,广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南沙新区、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和天河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区域)等6个地区正式启动。改革后,办理注册登记业务从法定的15个工作日缩短到3个工作日,部分实现当天办结;将过去101项前置审批事项压减为18项,暂停实施25项行政审批。明年1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在全市全面实施。

试点刚刚两个月的广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无疑大大激发了投资热情和经济活力。6个试点地方新设立商事登记主体1289户,其中内资企业567户、外资企业23户、个体工商户699户,内资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认缴出资额同比分别增长44%和251% 。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把生产经营权交回给商事主体,改变了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既实现了‘宽进’,大大降低了企业准入门槛,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同时,依托智能化商事主体信息平台,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和公众监督机制,为实现‘宽进’之后的‘严管’打下了坚实基础。”广州市工商局表示。

“宽进”:企业准入门槛大幅降低

“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

以前从事餐饮、酒店等经营活动,都需要先领取相应的前置许可证,才可以办理营业执照。新办法规定,先给企业发营业执照,给企业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身份证”,有了“身份证”,企业再去办理其他许可证,使企业避免陷入既无法获得前置审批,又无法领取营业执照的“死结”。

为此,广州对企业登记前置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将过去101项前置审批事项压减为18项。仅规定从事金融、电信等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行业,先办理前置许可审批手续后,再领取营业执照。其他商事主体领取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经营项目活动,需要从事许可经营项目活动的,到相关部门办理许可审批手续后开展经营活动。

登记经营范围改为主营项目类别

改革后,工商部门不再核准企业经营范围,营业执照中也不再记载经营范围,仅记载其主营项目类别,体现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只要求商事主体在企业章程中明确其具体经营项目。

企业确定自己的具体经营项目,可以通过登录广州红盾信息网或者到各注册受理大厅服务专区使用“具体经营项目生成器”准确填写。“具体经营项目生成器”拆分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方便企业快速准确选择。如申请从事旅行社业务,申请人在“生成器”中进行勾选,“生成器”就会自动显示其经营范围是“旅行社服务”,并发送至申请人手机上。

实缴注册资本改为认缴注册资本

工商部门不再对公司实收资本进行登记,仅登记认缴注册资本。申请人申办设立公司,允许“零首付”,无需提交股东实缴注册资本情况的验资报告。

在新增的544户内资企业中,共有441户“零首付”公司,占总数的81%。

“一址一照”改为“一照多址”、“一址多照”

同一股东投资的几个关联公司,可选一个地址作为办公场所,不再将房屋租赁备案证明作为申办营业执照提交的材料。同时,企业在其所属行政辖区增设经营场所,不需申领分支机构营业执照,允许“一照多址”,只需向工商部门申报经营场所信息。

三个工作日即可领取营业执照

市场主体只需三个步骤(申请名称核准、自助录入经营范围、提交申请材料)、四份材料(名称核准通知书、企业设立登记申请书、场地资料、企业章程)、三个工作日可领取营业执照。此外,企业还可以足不出户,在互联网上全程申办商事登记。

“严管”:宽进之后有规矩

经营异常主体“打入另册”

经营异常名录是工商部门对商事主体没有按时提交年度报告,以及不在核准住所从事经营活动行为的管理措施。将违反上述商事登记管理规定的商事主体纳入经营异常名录,并向社会公示,探索以信用管理方式代替行政手段,建立新的失信惩戒机制,形成对商事主体有效的市场约束和社会监督,促进企业自治自律。

建立商事主体信息平台

商事主体信息平台由两个平台组成: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和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

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是应用于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上的业务信息系统,各部门通过该平台与商事登记机关数据源进行联动审批,以工商登记数据为源头,智能化判断并向有关职能部门推送商事主体信息。如申请人向工商部门申请设立餐饮企业,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通过平台向食药监部门推送该商事主体信息,食药监部门接收该信息,组织开展日常监管活动,依申请向申请人核发餐饮服务许可证后,将审批信息上传至平台,各部门便可共享该企业的登记、许可信息。同时,电子效能监察系统嵌入平台,对平台运行情况、部门履职情况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时效能监察,确保改革落到实处。

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建立在互联网上,通过采集工商部门、许可审批部门及其他监管部门上传至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的信息,向公众进行公示,让公众自行判断企业是否有实力、是否诚实守信、是否值得交往合作。例如,公众要查询某餐饮企业的企业登记、许可审批、是否有被行政机关处罚或授予荣誉称号等信息,以前需分别进入工商、食药监、环保、消防、城管等部门网站查询相关信息。现在,公众只需登录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通过先进的搜索引擎,定位该餐饮企业后,其登记、许可、处罚、所获荣誉等信息便可一目了然。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的建立,通过公众监督,促进企业自律,倒逼市场主体诚实守信经营,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信用管理新模式。

记者观察

宽进严管——

让改革红利释放 更长久更稳健

广州正在推进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从大处着眼,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部署,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重要举措。10月2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第三季度,全国新设市场主体数量、新增注册资本(金)同比增长17.9%和37.6%,其中私营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金)增幅同比达31.4%和46%。从全国来看,自2009年起,北京、上海、福建等地陆续开展公司注册登记制度改革试点,特别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在企业登记工作中吸纳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开张首日就有570家企业申请注册登记。广东省政府明确要求明年在全省推广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从释放的红利来看,广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催生市场主体作用明显,市场主体和注册资本大幅增长;试点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新开业商事主体中,每4家企业中就有1家科技类企业,文化产业企业所占比例达到了3%;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提升,前置审批事项缩减82%,申领营业执照时间缩短至3个工作日,最快可在申办当天领到;政府信息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实现了39个许可审批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无缝衔接;企业信用建设取得新进展,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及时全面公示商事主体登记监管信息,日均查询量达到3500次,企业依法诚信经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欢迎改革,9月以来,全市工商部门共受理商事登记业务咨询27000次,同比增长62%。

毫无疑问,这一重大改革的方向是促进政府管理由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改革的目的是把生产经营权交回给商事主体,突出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不能忽视的是,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后,政府应当更加强化市场监管工作,变“重审批轻监管”为“宽进严管”,让改革的红利释放得更长久、更稳健。

 

(来源:2013年10月31日 广州日报)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