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投资广州 > 最新资讯

快到“圈”里来!

发布日期:2019-08-23 02:19:39 来源:本网 字号:

据悉,广州举全市之力推动大湾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与“进度表”,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广州将大力推进广中珠澳高铁、穗莞深城际等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形成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南沙与周边城市的半小时交通圈。


实施体系

远期、中期、近期相结合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广州作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之一,赋予了广州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广州有底气、有能力、也更有责任、更有义务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产业主导

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正在试产,产品良率达标。自2018年3月打桩、5月动工、10月主厂房封顶、2019年3月设备入厂,再到6月生产线调试完毕,开始投片……


粤芯半导体以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创下“广州速度”,成功赶超海内外业界同行。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海明说:“粤芯半导体将满足物联网、汽车电子、人工智能及5G等创新应用的模拟芯片需求,实现百亿级的销售目标,进一步带动上下游企业形成千亿元产值的规模。”


在琶洲广交会展馆,2019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第27届广州博览会、2019广州国际渔博会等多个展会将于8月23日同期举办;而在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腾讯、阿里巴巴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全国总部或区域总部将陆续建成,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这是广州市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缩影。《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


创新驱动

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7月25日,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落户广州南沙,将部署运营一台国际IPv6根服务器。根服务器负责互联网最顶级的域名解析,被称为互联网的“中枢神经”。


该中心是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等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刘东表示,在全球数字化的时代大潮下,IPv6下一代互联网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IPv6根服务器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更将助力南沙打造数据特区,建成运行后将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数字经济、建设离岸数据中心等。



 


吸引人才

聚力打造“人才湾区”

补齐短板,吸引人才聚集,广州正聚力打造“人才湾区”。今年广州正式印发《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广聚英才计划”的意见》,出台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行动计划,助力人才发展。


从2019年6月1日起,广州正式实施《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优势作用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举措,包括符合条件人才补贴免征个税、筹建1000套港澳人才公寓等诸多政策利好。


《行动计划》涵盖了支持港澳青年在穗学习、实习、交流、就业、创业、生活等方方面面。主要内容包括实施“乐游广州”、“乐学广州”、“乐业广州”、“乐创广州”、“乐居广州”计划以及搭建高效便利服务平台(简称“五计划一平台”),共15项具体措施。



 


同时,今年6月全国首个“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在南沙落地,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在工作、户籍、教育、就业、科研资助等93项服务。以往办理相关的人才安居、子女教育、人才政策申请等事项时,需要跑多个部门咨询办理,现在,高层次人才可一次性办理相关事项。


聚焦民生

共建优质生活圈

广州与港澳民生领域交流合作成效明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南沙,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港澳优质高校开展多领域的合作。广州科学城、增城“侨梦苑”等一批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平台加快建设,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和“创汇谷”已入驻135个项目团队。


广州正积极落实《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在全市推广复制广东自贸区6项出入境新政策。简化港澳医师转内地医师资格认证手续,开通绿色通道实现当日办结。推动港澳居民在穗与内地居民同等享受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待遇。



 


加强穗港澳青少年交流,缔结穗港澳姊妹学校233对,近年来,每年教育交流活动超过200次,师生累计交流超过4万人次。制定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大湾区“菜篮子”建设。


聚力突破七大方面


一、激发创新发展新动力,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度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规划建设科技创新“三城一区十三节点”,形成开放、共享的创新网络,全面增强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作用。


二、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新突破,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共建大湾区出海大通道。提升国际航空枢纽能级。按照远期2000公里地铁线网规划目标抓紧完善线网,打造与周边城市群衔接及运营一体的城际铁路与地铁线网。加快构建南沙与周边城市互通的“半小时交通圈”。



 


三、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兴产业全产业链,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制定实施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一核多点”金融功能区布局,推动设立创新型期货交易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等重大金融平台。


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加强与港澳规则相互衔接。全面加快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步伐。着力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


五、加快建设重大合作平台新支撑,形成动力源和增长极。全力打造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造示范区。推进构建重大平台规划建设体系。



 


六、探索协同发展新模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全面深化穗港澳合作,加强广州—深圳双核驱动,强化广州—佛山极点带动,引领区域融合互动发展。


七、推动民生福祉新改善,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共建生态湾区、宜业湾区、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健康湾区、幸福湾区。


编辑:投资广州

来源:南方网、广州日报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