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投资广州 > 最新资讯

《2019年全国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报告》发布,广州经开区名列第一!

发布日期:2019-08-30 06:58:49 来源:本网 字号: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在新一轮针对改善营商环境的“放管服”等改革下,各地的经开区如何再次起到示范作用?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新型城镇化提速和经开区自身模式亟待转型的双重背景下,营商环境的改善如何帮助各地经开区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加速实现转型升级?


目前,全国共有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均占全国10%左右,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占20%左右,主要指标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开区对地方经济贡献更大,有的达到了当地生产总值的六成。《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国发〔2019〕11号)》提出,把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


近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了《2019年全国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报告》,京东数字科技提供了技术支持。该报告以商务部发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前30名为基础,对营商环境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为地方经开区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对内对外合作平台功能,加强要素保障和资源集约利用,提供参考指标体系,为经开区营商环境改善提供预判分析。



 


从测算结果看,2019年营商环境指数最高的前十名,分别是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


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标有6个分项指标,分别是软环境权重30%、基础设施权重10%、生态环境权重10%、商务成本权重20%、社会服务权重10%、市场容量权重20%。


从测算结果看,2019年营商环境指数最高的前十名,分别是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经开区营商环境情况看,长三角、珠三角的营商环境水平最高,营商环境指数前10名中珠三角占2个,长三角占4个。京津冀的经开区营商环境水平比较靠后,无一进入前十名。



 


软环境指数


软环境指标分为5个三级指标,即市场主体和人口的数量,市场主体和人口的增速,内外资利用情况,税负情况,社会信用。其中市场主体和人口数量指标,分为企业数量、快递数、常住人口数三个指标,各占1/3权重。


市场主体和人口增速指标,分为快递增速、企业增速、快递用户增速、人口增速四个指标,各占25%权重。内外资利用情况,分为固定资产投资额、外资使用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外资投资增速,各占25%权重。税负情况使用一般预算收入与GDP比值。



 


市场容量指数


本报告市场容量指数在传统社会零售数据的基础上,引入国内主流电商的消费零售数据,综合考量线上线下的消费市场潜力。数据显示,苏州工业园区市场容量指数居首。其后则是昆山经开区、北京经开区、广州经开区、上海金桥经开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天津经开区、广州南沙经开区、武汉经开区和南京经开区。


而结合线上与线下数据的消费市场指数,镇江经开区、上海金桥经开区和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进入前三。可以看到,排名靠前的经开区,主要位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而长春经开区则由于线上消费的优势,进入消费市场指数的前十。



 


主要区域经开区营商环境分析


根据报告测算,广州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得分为全国第一,这与其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开发区首位,以及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软环境指数全国靠前有关(分别位居全国第四、第五、第四位)。


广州经开区基础设施良好,物流平均用时短,科技型企业多,雾霾浓度低,好天气数量全国靠前,该地市场容量大,这与广州作为全国商业中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第一)的定位吻合,广州近年来常住人口增速较快,作为全国一线城市户籍门槛低,反映出该地营商环境水平在全国具有巨大的优势。


广州开发区多年来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广州开发区也专门成立了营商环境改革局,这是北上广深四个特大城市中第一个直接以营商环境命名的机关部门,该部门改变了过去多部门对营商环境改善的“多龙治水”面貌。



 


广州经开区利用“区块链+AI”技术, 试点上线了“商事服务区块链平台”,开启了“全天候、零见面、一键办”的企业开办模式,在全国开办企业方便性上走在全国前列。


未来广州经开区需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促进成果转化,尤其是要创造有利于科技研发的氛围。良好的科技研发氛围,需要有众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科技实验室等。建议广州经开区对科研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为该地未来产业升级提供支持。


编辑:投资广州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