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投资广州 > 投资参考

招商蓝皮书 | 坚持城市定位战略,打造“枢纽型网络城市”!

发布日期:2018-10-25 16:00:00 来源:本网 字号:


广州选择了“建成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发展战略,这是新时期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选择,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责任。一个城市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型枢纽,集聚最好的人才、最顶尖的技术、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创新资本,才能最终从城市竞争中胜出。

中国的城市化方兴未艾

在工业时代的市场经济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形成模式开始发生本质转变,过程变得更加市场化。北上广深成为了中国的“一线城市”,这里集聚着中国最高质量的生产要素,最好的企业群体,以及最具雄心的年轻人。


大城市化还将继续。横向对比来看,日本的三个大都市圈集中了将近70%的总人口,生产了全国74%的gdp。而中国,显然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按照中国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模式,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未来人口达到5000万也有可能。

中国的“大城市化”的确还有空间。从本质上讲,新一轮“大城市化”,也是中华民族从一个农耕民族迈向工业民族,从内陆时代迈向海洋时代的过程。因此,成为国际性的航运枢纽,这是赢家的必然选择,而广州基础优越,必须当仁不让。

全球化时代需要交通枢纽

在工业时代,任何一个世界大港的背后都会有“大工业”的支撑。海运一直都是工业原料和成品最经济的运输方式,而主要工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基地的选址除了靠近铁矿、煤矿之外,另一条原则是靠近大洋。当然,最好两者兼而有之。

珠三角作为“世界工厂”,广州港迅速崛起。按照目前排名,广州港吞吐量早已跃居全球前5,但这个排名并不值得骄傲,更值得骄傲的在于潜力。

目前,中国在全球排名前10的港口中,长期占据5席以上的席位。但其中很多港口都以外贸为主,内贸较少。在外部需求旺盛的时候,港口繁忙,业务景气,但遇到金融危机导致欧美消费的紧缩,则港口业务量将受到极大影响。


2008年之后,国内各大港口明显呈现出“内贸好于外贸”的情况。以深圳盐田港为例,在金融危机之后,该港一度出现了1989年开港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对比而言,珠江西岸最大集装箱码头—广州南沙港区却好很多。2017年,广州港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超过上海港与深圳港,同比增长9.2%

对港口而言,所谓“外贸”,即原料和产品经过港口装卸,在沿海地带即完成加工并外销,物流系统并不深入中国腹地。但“内贸”则不同,大量铁矿石、粮食达到港口之后,需要通过内河航运或者铁路、公路转运内地。反之,同样是内地货物通过内陆的物流体系,汇集到港口,然后通过海运运出。

广州港为何有“内贸”优势?除了广州传统的内贸大城优势之外,还在于“大广州地区”拥有华南乃至中国大城市中硬件最优良、管理最高效的铁路系统。比如,在全国原来的八大铁路枢纽中,只有广州和上海有“海陆对接”优势。


2011年,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开始将原来30%安排在香港港口的船期与航线撤走,转移在广州南沙港区挂靠。2016年6月16日,中远集团散货运输有限公司成立大会在广州举行。中远集团散货运输有限公司是全球海运散货第一大船队,航线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港口。

可以看出,由于强大的港口功能,加上高效的铁路系统对接,广州早已成为了连接世界和中国华南、西南乃至长江中游地区的超级“临海大枢纽”,而不仅仅是一座外贸大城。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特别是从外贸驱动到消费驱动的转变,广州这种相对于其他大港的“内贸”优势将不断显现。

除了航运枢纽,广州航空枢纽的优势也十分明显。白云机场、南方航空,它们是广州建设国际空港枢纽的“基础设施”。不过,空港枢纽到底前景如何?海外巨头的选择或许更具说服力。


2009年,联邦快递启用位于广州机场的亚太区转运中心,这件事并不起眼,但某种程度上讲,却一下子为广州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最重要的航空枢纽写下了背书。

科技时代需要科技创新枢纽

二战之后,除了德国等战败国恢复的速度较快之外,真正的快速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了东北亚地区,比如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也包括中国香港。

未来50年呢?除了正在进行结构调整的中国之外,极可能还包括了东盟或者说亚太地区的西半侧,还有南亚地区。这些地区不光年轻人口比例极高,而且人民相对勤奋。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讲,广州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东盟—南亚”经济带的国际性中心城市。

看到这一潜力的,不只是联邦快递。在国家的规划中,广州的地位也悄然转变。此前,国家对广州的定位是“华南中心城市”,但2016年年初,国务院批复《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指出,广州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可见,广州的城市定位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


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即一座城市的战略选择更关键。广州已定下“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目标,要让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三大战略枢纽,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

在国际航运、航空方面,广州的枢纽地位初步显现,而科技创新枢纽建设方面,广州也在衔枚疾进。根据2018年4月10日通过的《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方案(2018-2020年)》,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及培育企业数量持续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超过1万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总额达到400亿元,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达到4%以上。

实际上,广州已经具备了这样的产业基础,以互联网行业为例,本地“隐形冠军”众多。在门户网站和网游领域,有网易;电子商务领域,有唯品会;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中国移动互联网未来的微信也是“广州智造”。


国际航运、航空这两大战略枢纽,代表着人和货物的集聚,而科技创新战略枢纽则意味着智慧和信息的集聚。更深一层来看,三种集聚最终也会带来资金的集聚,以及金融创新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广州很少被视为金融中心,为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或者上海和深圳。但在未来,广州却可能独辟蹊径,成为一个重要的金融创新中心。

在世界金融史上,曾有一个广泛被忽视的事实:世界上最初的金融中心,多数都并非一国的政治中心,而是航运中心或者说物流中心。物流意味着钱流,当世界的货物都途经某个港口时,作为中转结算地,这里也必然是资金集聚之地。


那么,广州的“金融未来”在哪里?南沙自贸区的创新实践给出了回答。融资租赁全国“第三极”、船舶交易所、创新型期货交易所,这些和航运、物流相的金融创新正成为南沙改革的最大亮点。

一直以来,北京因集聚着全国最多的金融机构总部和监管部门,被看作是“总部金融”;上海因有证券、黄金、外汇和期货交易所,而被称为“平台金融”;深圳拥有深交所,加上创新概念,可以看作是“创新金融”。未来,广州将可能发展出“枢纽金融”,即基于三大战略枢纽建设,以及原有的珠三角制造业资金配置中心地位而衍生出的创新型金融新版图。

建设科技创新枢纽,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人。广州是否做到了对人才的集聚?不妨用独特的“高铁指标”来衡量。


从2015年开始,中国众多高铁线路中,多数亏损,质疑不少。但东部的少数几条账面为正,其中两条成为了明星高铁。其中一条是京沪高铁,另一条是广深港高铁。尽管香港段尚未开通,但根据广深铁路年报,2017年,广深铁路营业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6.08%高铁的“人流量”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商贸发达程度、人才市场活跃程度最客观的指标之一,从这一点看,广州已走在了智慧和信息集聚的快速通道上。

时代的大变局带来城市发展模式的大变革。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通过城市交通网络、信息网络、产业网络、创新网络、人才网络和生态网络,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集聚扩散,一座城市的枢纽带动力和网络连通性将直接决定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编辑:投资广州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