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中国品牌零部件行业发展不容乐观
11月25日,2013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暨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论坛在江苏盐城召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副秘书长叶盛基,以及来自丰田纺织、亚普汽车部件、博世(中国)等数百家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叶盛基在会上呼吁,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协同努力,实现汽车零部件行业转型升级发展。
今年1~10月,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780万辆,同比增长均超过13%。但是合资品牌继续保持强势,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下降。与此同时,中国品牌零部件行业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
叶盛基说,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多数没有完全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大多为中、低端,高端很少;在汽车电子电控技术方面,尤其涉及动力系统、油耗、排放、安全等电控零部件方面的技术比较落后,部分领域存在空白;缺乏上游基础产业(如关键原材料、元器件及工艺装备等)的有力支持,这些导致中国品牌零部件缺乏市场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品牌整车企业基于竞争需求,其采购的零部件已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外资企业,许多中国品牌整车企业又与跨国零部件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今后中国品牌整车企业向外资企业采购零部件的品种及数量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发展艰难。
一方面,消费者对产品要求越来越苛刻,另一方面节能、环保、安全法规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是汽车“三包”规定的实施,对未来配套的零部件企业将提出更高的质量、可靠性要求,汽车零部件企业将面临全面提升质量的巨大压力。
叶盛基说,目前中国零部件行业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企业的发展理念需要改进,战略性投入需要加强。一些零部件企业追求短期效益,确定的项目投资回收期都较短。其次,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方面,工作也不够扎实,出现了引进-引进-再引进的重复现象,核心技术难以掌握。再其次,相当一部分零部件企业自身的开发方式多采用仿制开发,自主研发较少,导致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很难达到整车配套要求,多数企业只能进入低端市场。另外,生产方式落后是影响中国零部件质量的重要因素,部分零部件企业仍停留在大量生产的阶段,缺乏对工艺系统的研究和持续改进,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一致性差,很难形成高质量的产品。中国整车企业培养、带动本土零部件企业共同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同时零部件企业也存在开发能力、质量与成本控制能力不够,支撑整车企业发展能力不足的情况,上下游共同研发合作少或合作意愿不强,因此造成中国相当部分的关键原材料、元器件以及高端装备仍大量依赖进口。
针对中国零部件行业的现状,叶盛基说,零部件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成本才可能具有优势,只有专业化,才能将产品做精、做专,只有走正规化的道路,才能不断积累、不断改善、不断提升。
“当前,中国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尚处在粗放式、传统惯例模式逐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的过渡阶段,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转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实现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向专业化、规模化、机电一体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全面形成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提高质量与成本的控制能力,实现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是现阶段的重点任务。”叶盛基说。
整车与零部件企业的关系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叶盛基建议,整车企业应加强对零部件企业的带动和培养,把供应链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结合自身情况,建立稳定、相互信任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零部件企业应采取积极行动,了解整车企业需求,完善和强化自身的研发、生产、质量、成本、交付等管理流程,加大开发投资力度,提高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合理分担任务、相互协作,一起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整零合作关系。
“另外,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要积极地、有战略地、有规划地走出去。企业要加快国际化步伐,力争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更多资源,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求得发展。”叶盛基说。
(来源:2013年12月19日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