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吃资源” 农产品贸易从“出口换汇”到“大进小出”

发布日期:2012-11-05 16:00:00 来源:广州市商务委 字号:
现在向美国出口的果罐头少了,倒是从欧洲进口的肉罐头多了。在刚刚结束的第112届广交会上,安徽安粮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果蔬部经理张国军做出了一个判断。他的第二个判断是:受国际市场萎缩影响,出口价格成了问题;而受国内市场扩张刺激,进口食品价格“不成问题”。

大进小出,进易出难——人们这样形容当前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格局。来自广交会的信息显示,随着我国消费需求从“吃饱”向“吃好”转变,随着我国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变化和全球市场格局调整,中国农产品已经彻底摆脱了“出口换汇”的简单思维,正在向传统的“吃资源”时代挥手告别。而这一转变,也将给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和产业格局变化带来诸多的全新增长点。

进口激增:中国消费者吃得越来越好了

很多人可能都熟悉这样一个说法:日本最好的农产品供本国消费,其次才出口;中国恰恰相反,最好的都供出口,差的才留在本国消费。

现在,对于大部分中国农产品进出口企业而言,这种说法已经站不住脚了。按照张国军的说法,现在除了个别种类外,“好的本国市场就一抢而空,别指望还有富余可供出口了。”

“现在我们十三亿人口就是全球最大的市场,民众生活需求不断升级,对食品的要求和需求也不断提高,农产品进口不断增加、越进越好。”中国食品和土特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边振瑚说。

这种对世界“好吃的”的大量需求正在让中国农产品进出口企业忙着转型。江苏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三、四年前,这家企业每年进口的农产品价格不过数百万元,去年进口额就达到5000万元,“进出口的比重已经倒过来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农产品出口最初的背景是中国面临外汇短缺的困境,为国家创收外汇是我国农产品出口最初承担的主要使命之一。但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农产品出口金额在外贸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早已不需要以创汇为目的。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到9月份,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289.4亿美元。其中,出口453.4亿美元,进口836亿美元,贸易逆差为382.6亿美元,同比扩大幅度超过六成。

出口下降:农产品贸易不再“靠天吃饭”

然而,和进口相比,我国出口的深层次变化更加值得关注。

“以往我国农产品出口,各地能种什么就出什么,是典型的资源型出口,现在要想出口,就得靠经营、管理、科技——一句话,精细农业才能有空间。”边振瑚说。

在本届广交会上,一提及生产,企业就感叹成本上升。从人力资源到土地租金,从运输成本到农药价格……各种生产要素的普涨和资源紧张,让那些缺乏特色的、“大众化”的农产品价格逐步攀升,国际竞争力也不断减弱。

“别看中国地大物博,但像美国那样发展大宗农产品难度很大。”李国祥说,按照他的研究,从2003年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就一直处于上升通道,2011年与2002年相比,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累计上涨幅度为106.5%。

“事实上,我国很多农产品的价格在国际上已经处于高位,而且未来只会越来越高。”李国祥说

边振瑚说,目前,一些国际采购商已经转向东南亚国家采购价格更低的花生等农产品。简单的初级产品出口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量少价高:将成中国农产品主流特征

作为市场第一线的主体,对市场信息最为敏感的企业已经开始在实践中逐渐转型升级。

一些企业站在了这种转变的第一线。张国军说,安徽安粮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这些年来已经开始逐步缩小初级农产品的出口规模,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放在至少是经过二次加工的农产品出口商。

江苏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钱征说,该公司从最初的单独经营贸易环节转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在大连等地建设了万吨级的冷库。“以前产品要加工只能找其他工厂,如今我们有自己的基地和工厂,全部自己加工。”

中国未来农产品出口将走向何方?边振瑚说,我国资源消耗型的农产品出口将会越来越少。因此,我国农产品出口一方面必须通过精深加工走“量少价高”的道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借助于国外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标准相对较高这一情况,强化企业品牌建设,通过企业品牌的示范效应,推动中国农业不断提高发展水平。

 

(来源:2012年11月5日 新华网广东频道)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