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花样繁多,自主制造业产业安全亟需维护

发布日期:2014-05-03 16:00:00 来源:广州市商务委 字号:

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和重要内涵,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产业损害调查与维护产业安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维护产业安全的目的是确保自主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

从国际贸易活动看,某出口国(地区)通过货物、服务和技术输出可能会对进口对象国的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评估由倾销原因造成产业损害的经济指标主要包括:产量、销量、库存、利润、价格、工资、就业、市场份额、生产效率、设备利用率、流动资金、投资收益、投资—融资能力、产业增长等。

花样繁多的贸易摩擦

贸易顺差的存在和去产能化措施可能导致国际贸易摩擦。我国机械工业持续增加的贸易顺差以及结构性产能过剩等成为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因素。为消除产能过剩隐患,企业采取扩大对外输出和转移部分过剩产能等举措,势必引起竞争对手的恐慌,从而很可能导致贸易摩擦。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成为贸易救济措施的发起者。近年来,以印度和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我机械工业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数量已超过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真正目的是维护其所承接的发达国家产业的利益。

以绿色低碳技术壁垒为代表的贸易保护措施成为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我国出口企业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集中在技术标准要求、环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包装及材料要求和环保要求等五大方面。机械产品出口受此影响很大。

知识产权纠纷对我实施新兴产业战略造成新困扰。新能源和新材料首先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重点。如欧美部分竞争对手在国际展会上频频对我国部分高技术展品采取知识产权侵权调查,带有较明显的打压和遏制色彩。又如美国企业多次启动“337调查”打击潜在竞争对手。作为美国特有的法律救济手段,“337调查”具有立案容易、管辖权广、影响面大等特点,比反倾销更具杀伤力。

中美贸易摩擦呈现新形式。近年世界范围的区域经贸合作谈判如火如荼。以美国主导的欧美日“三角”,其贸易规模占全球的70%以上,为制定国际经贸合作新规则,正紧锣密鼓推进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议)谈判,在很大程度上将中国排除在外。可以预见,未来中美贸易摩擦很可能从相对单纯的边境措施开始向体制层面延伸,不仅涉及到知识产权侵权,而且涉及到原材料出口限制、新能源补贴等新政策问题。

外资进入和跨国并购的影响

外资在部分行业已形成明显的垄断局面。如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要由外资企业控制;文化办公用品和仪器仪表行业排头兵企业均被境外跨国公司并购,技术及市场控制权大多控制在外方手里;外资在大型联合收割机领域占领我国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已形成产业垄断;我国电加工机床市场已被瑞士和日本公司控制。

通过引资获取技术,即以市场换技术成效甚微。诸多机械制造企业吸引外资的初衷是获取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但在选择投资伙伴时过于盲目,最终导致愿望落空;一些地方政府过分追求所谓引资政绩,一度特别强调利用外资数量,争相出台种种优惠政策,给予外商超国民待遇,对境外投资来者不拒,甚至强行“拉郎配”,严重忽视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安全问题。

外资进入导致我部分民族品牌丧失和人才外流。部分较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将并购目标锁定我国机械工业的骨干或龙头企业,被称为“斩首”行动。虽然外资进入我国市场,外商直接投资建厂增加了我国的就业机会,但同时对本地人才资源的争夺也在加剧,导致部分高端技术骨干流向外资企业,也造成部分自主品牌的消失。

 

(来源:2014年5月4日 国际商报)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微信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