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企业走出去 > 走出去动态

非洲“淘金” 中国企业何为

发布日期:2024-03-28 10:08:12 来源:南方日报 字号:

  到海外去,投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当下热门选择,而非洲正是不少企业出海的重要目的地。

  非洲纵跨赤道南北,总人口规模与中国相当,而土地面积则是中国的三倍多。中非民间商会发布的《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2023)》指出,非洲被誉为“世界原料仓库”“最年轻的大陆”“全球消费者强国的新兴角色”,其产业链发展转型具有比较优势,更面临第四次产业技术革命孕育的弯道超车机会、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的新发展潜力以及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赋予的区域一体化红利三大机遇。该报告认为,中国是促进非洲产业链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

  在非洲这片热土,中国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发挥优势取得成功?南方日报分别对话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继森,广东睿隆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超炜,非洲广东总商会执行会长、广东世能电力设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建雄,共同探讨非洲新机遇。

  从卖货到投资

  中国企业扎根非洲

  南方日报:中国企业在非洲淘金,这些年经历了哪些变化?

  刘继森:整体来看,中国企业在非洲经历了从小规模、少量的贸易,到大规模投资的变化。

  最早出去的那一批企业,先是试水做贸易,以前是啥都缺,而非洲制造业基础比较弱,贸易比较好做,盈利空间也很高,一卷卫生纸国内卖2元人民币,在非洲能卖到8元。如今非洲贸易更加细分,依然存在很大机会,也多了不少投资。当地有矿产、旅游等资源,而我们有技术、教育、科技可以互补,提高产品附加值。

  何超炜:最早是单纯的商务贸易,企业接单卖货再把东西运过去,这种模式缺乏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2008年之后进入第二阶段,很多人来到非洲从事经营。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出海,大家对当地政策有了更加深入了解,为了应对关税、运费等挑战,一些企业开始在当地建工厂,组装生产线,这是第三阶段。如今非洲“淘金”已进入第四阶段,即产业链本地化,中国企业依靠技术和产业链优势实现产品在当地生产。

  其实不只是非洲,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时,企业都是这样一步步推进的。

  侯建雄:结合我们公司的发展经验,整个过程可以用15个字来概括——“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走回去,走下去”。

  最早的“走出去”也就是传统的对外贸易、工程承包、技术服务、劳务输出等。“走进去”,对外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展海外投资,把产业移植到国外。“走上去”,在当地站稳脚跟,做大做强,实现企业和所在国人民的互利共赢。

  在站稳脚跟后,还应当“走回去”,在非洲资源开发的产品要瞄准国内市场,满足国内需求。而最终则是要“走下去”,坚定信心,做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

  非洲是有潜力的蓝海,值得我们去开拓。广东的全产业链都齐备,不论是广东制造还是产业合作,与非洲都有高度的契合性。

  积极应对

  政策、金融、就业等挑战

  南方日报:结合非洲的实际情况,目前来看中国企业的出海主要面临哪些挑战、困难和风险?又该如何应对?

  何超炜:以尼日利亚为例,这里人口众多,优势明显,但政策经常发生变化,包括海关手续政策、劳工就业等方面。

  中国企业要根据自身生产、销售的产品去充分熟悉当地政策,充分了解当地海关清关规定和流程等,还要重点研究当地行业保护政策,什么能卖、什么能生产,避免触动当地利益。

  刘继森:出海最大的问题还是人力资源,企业去当地招工就会发现,当地很多人大学毕业就失业,缺少职业教育,中国企业也需要帮助当地做教育培训,可以和职业院校合作,把当地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中国企业要把风险放在第一位考虑,比如非洲有部分国家出现政局动荡,遇上大选年份,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变数。

  此外企业社会责任非常重要,要考虑如何改善与所在国政府、社区、媒体等关系,要融入当地,站稳脚跟,这不是短期行为,要对当地有认可,做一些公益活动,反哺当地社会发展,追求适度利润。

  侯建雄:贸易风险是其中之一,特别是汇率的波动和外汇兑换的问题。中国企业在非洲挣的是当地货币,要经过兑换才能汇回国,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类问题可用“以货易货”的方式来解决,非洲的矿产、农业和渔业产品都是国内所需要的,可以把在非洲挣的钱变成将非洲生产的商品拉回国,在帮助当地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帮助当地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也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一举多得。

  数字技术为出海赋能

  南方日报:当地比较亟须的是哪些技术?如何在非洲发挥这些技术优势?

  刘继森:非洲现在对数字基建非常渴求。我们经历了从PC到移动互联网的变革,非洲则是直接跳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比如传音在非洲积累了大量数据,什么东西在非洲畅销,可以根据用户喜好等用户画像实现精准营销,大大改变了商业模式。

  新技术改变了生产和组织方式,数字经济也逐步渗透到非洲各个领域,大家可能会觉得非洲办事效率不高,但我们拥有像“粤政易”这样的完整系统,可以帮助当地构建城市大脑,通过中控大屏就可以看到城市的方方面面,逐步提升当地办事效率。

  再比如非洲比较缺资金,中国企业帮助修建高速公路,并提供相应的收费系统服务,再把中国一整套的网上预约、订票系统移植过去,从营收中分成,现在非洲的桑给巴尔岛就已经实现了较高程度的数字化。

  何超炜:这几年非洲跟上了世界潮流步伐,从4G迈向了5G。前几年因为新冠疫情,原本很多当面沟通的会议、协商都转移到线上,这让网上会议、网络视频等先进技术在非洲落地。

  随着通信技术进步和华为等企业的努力,现在非洲哪怕是广袤的农村都已实现互联网信息对话。华为、中兴等企业携通信技术标准来到非洲,带动了整一套数字化产业,这是超过千亿级的产业配套,而且是以中国标准输出的。

  我们也在努力将互联网+数字经济应用在非洲分公司去,现在当地区域分公司负责人可以直接通过视频通话汇报工作,大家都接入终端,用电脑、手机连接,非洲客户与我们实现随时沟通,用的也是微信等通信应用。

  抱团取暖共谋发展新机

  南方日报:产业链出海现在非常热,在培育出海生态上还需要哪些配套?

  刘继森:中国企业去坦桑尼亚等国家建服装厂,可能初期并不赚钱,但政府承诺,校服、军装都愿意给你提供订单。如果你只是做衣服的,单个企业当然没法接单。从棉花种植到制衣,制衣产业链非常长,“链主”企业可以将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包括辅料、印染、拉链、纽扣等全都带出去。

  福建福清广东商会最近就在与中山市三角镇、广外非洲研究院合作,考虑将三角镇的产业链布局到非洲去。通过建设产业新城的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南方日报:中国企业出海,如何避免越来越“卷”,乃至低价重复竞争?

  刘继森:广东的专业镇、产业集群很丰富,“一镇一品”可规避重复竞争,政府也要引导企业做一些分工。应当鼓励企业家精神,在技术、管理上互相超越,而不是互相拆台。如果看到谁赚钱了大家就一窝蜂上去,彼此之间把培训成本也炒高了。

  政府应当多做一些公共服务。比如我们最近在帮助中山市商务局、投资促进局做规划,搭建了涵盖税务、外管、法务等服务平台,出海可能遇到的障碍,全流程帮忙解决;政府还可以采购服务,引入语言服务体系,帮企业减少沟通障碍。

  侯建雄:企业要抱团发展,大家一起投资、一起出力、共享资源,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增强抵御风险、解决资金困难的能力以及人才短缺的约束,避免恶性竞争的“卷”。

  比如前不久一批顺德企业家就联系到我这里,希望我能给他们向非洲拓展业务提供一些建议和经验。而像跨境电商等企业面对如何布局网点、如何解决仓储物流问题,也是可以通过商会来协调的。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