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年耕耘 扬帆新征程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2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迈入十周年的进展与评估研讨会暨系列讲座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来自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的与会嘉宾一道回首“一带一路”近十年的发展变迁与经验成就,展望合作的美好愿景。
与会嘉宾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长周期、跨国性、系统性的世纪工程。当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的加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也给共建“一带一路”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展望未来,随着重点区域、重点项目步入收获期和深化期,共建“一带一路”将持续发展国际合作新模式,为国际社会注入和平与发展的确定性。“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多边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响应了时代之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胸怀和智慧,将为全球发展治理带来更为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累累硕果
近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硕果累累,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在中华民族历来秉承的‘天下观’理念中走过了日新月异、不断开拓的十年。”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教授用“四条道路”总结概括“一带一路”的发展成果。
共同发展的“团结之路”——在构建全球伙伴关系方面,世界上超过2/3的国家已就共建“一带一路”与中国达成共识;在法制与规则层面,“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已经写入众多国际组织的重要文件中,“一带一路”已成为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互联互通的“共赢之路”——近十年来,围绕“一带一路”已形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3000多个合作项目,修筑了一架架“连心桥”、一条条“致富路”、一个个“发展港”、一座座“幸福城”,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认可。
经贸投资的“增长之路”——近十年来,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合作区已累计投资3979亿元,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帮助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守望相助的“希望之路”——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国已同30个国家一道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向沿线国家提供了超过数十亿剂新冠疫苗,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在“一带一路”的十年建设成果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陈甬军特别提到,“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赢理念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点燃了各国人民在新时期合作发展的热情,是“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思想源泉。
唯变所适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共建“一带一路”的未来之路依然机遇与挑战交错。
在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看来,共建“一带一路”拥有科学清晰的思想指引的理论保障、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机制保障、强有力的建设生产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保障。未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巩固现有合作成果,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投资合作、园区建设等传统的优势合作领域以及东南亚、中亚和非洲等重点合作区域稳固基本盘。要拓展合作的新领域,在如绿色、健康、数字、国际减贫合作方面加力拓展,培育共建的新增长点。要持续为共建增添新活力、新动力,激励引导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积极地参与到共建中来,推动建设和投融资的多元化和国际化;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参与共建;加快培育提升工程设计、咨询、资产评估等国内高端服务业的国际化运营能力和水平,以服务于“走出去”的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运作能力的非政府组织。要更加稳妥地统筹好建设和安全之间的关系,政府、商协会、智库和企业协同发力,共同防范化解未来的风险挑战。要努力营造更加和谐的国际舆论氛围。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雪兵认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内核是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合作机制,在新的发展格局下,要加强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衔接机制、“一带一路”投融资机制、“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及“一带一路”风险防范机制,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形成有效的对外话语体系。
“一带一路”在贸易、投资、互联互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有效支撑了多边主义的发展,对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及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何伟文表示,未来,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提升,成为推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基础设施发展、贸易一体化、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发展合作的重要支撑和载体。
会上,“一带一路”十周年全球系列讲座活动正式启动。该系列讲座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向全球讲述“一带一路”进展,为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预热。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