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一带一路”投资迎“风”而上
“前三季度,我国对外投资的降幅逐渐收窄,表明我国对外投资正逐渐回暖。”在对前三季度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数据进行解读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秘书长肖慧琳作出以上判断。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9月,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227.6亿元,同比下降5.2%(折合807.8亿美元,同比增长2.4%);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6952.9亿元,同比增长9%(折合1074.4亿美元,同比增长17.7%);新签合同额10329.6亿元,同比下降1.7%(折合1596.2亿美元,同比增长6.2%)。
肖慧琳分析道,在中国出台的各项纾困政策和举措的支持下,前期疫情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影响逐渐减小。同时,对外投资金额受到美元贬值的影响,以美元计算的投资额呈现增长的趋势,对外投资整体金额依旧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1-9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持续增长,中国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8.7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占同期总额的18.4%,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9个百分点。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618亿美元,同比增长16.3%;新签合同额808.1亿美元,同比下降3.5%。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方向与领域比较明确,集中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以基础建设为主,尤其是针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恢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意义重大。”肖慧琳如是说。
肖慧琳表示,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务实合作,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与重要途径。同时,交通运输建设和一般建筑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的两个主要代表行业。因此,新签大项目主要集中于这两个行业也是“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趋势下的必然结果。
不过,肖慧琳也提醒企业,中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合作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风险:一是政治风险。由于“一带一路”部分国家存在宗教、国土划分以及种族等冲突问题,相对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可能会给中国企业和员工带来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威胁。二是政策法律风险。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法规各有不同,增加了中国投资企业在劳工、反垄断和税务等政策法律方面的风险。立足需要注意知识产权和劳工方面的法律问题,同时也需要注意规避知识产权壁垒、知识产权运营等风险。三是经济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不稳定,经济基础较弱,结构较为单一,使得其经济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出现汇率和利率等风险。
展望第四季度中国对外投资合作走势,肖慧琳认为,从前三个季度的对外投资情况来看,结合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环境与国家相关政策,预计第四季度的对外投资将呈现三大走势:
第一,对外投资总体将保持平稳增长。后疫情时代,中国继续集中精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双循环”新思路,积极开展对外投资与合作,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基于此经济发展思路,国家放宽国际交流条件,出台多种投资合作政策为对外投资提供政策扶持,在对外投资方面持续发力,第四季度对外投资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向上的。
第二,对外投资结构将持续优化。随着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领域将迎来更多的合作发展机会。当前,全球各国对高端技术的共同需求与探索,将不断促进中国对新技术领域的对外投资,使对外投资结构从传统的建筑、交通领域转向高端技术领域,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对外投资领域将向多元化发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的对外投资更多集中在能源、基建、服务、餐饮等领域。而对基于中欧投资协议建立的合作伙伴,中国的对外投资区域更多是信息、通讯、科研、尖端技术方面的。随着区域合作边界的拓宽、区域合作深度的加深,对外投资领域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并迎来更多机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