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锦囊助你走进欧洲市场
中国企业如何更好地开拓欧洲市场,商务部欧洲司前司长孙永福给出了如下四点建议。
第一,因地制宜,在投资地域分布上注重国别比较优势。欧盟各国比较优势不同,中国企业对欧投资应因地制宜、一国一策。例如,北欧是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地区,但当地劳动力成本高昂,可考虑建立研发中心;在德、法、英等西欧国家,既可以在当地投资建厂,也可以通过并购方式迅速进入其市场;在荷兰、爱尔兰等国家,可以利用其优惠的税收政策、较强的辐射能力和稳定的劳资关系,设立公司的欧洲总部;在中东欧国家则可以考虑投资建厂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把握时机,将企业转型升级与寻求海外市场和资源结合起来。当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加强中欧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打通交通动脉、提升互联互通水平,这与欧盟力推的泛欧交通网络计划十分契合,中国企业赴欧参与基础设施、工业园、物流等领域的投资合作面临难得的机遇。同时,“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与欧盟宽带网络建设以及德国“工业4.0”“新工业法国”“英国制造2050”等有颇多相通相容之处,中国互联网、通信设备、高端制造业企业赴欧大有可为。欧盟委员会推出的3150亿欧元投资计划,旨在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在欧洲能源、交通、工业、宽带领域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企业可以通过绿地投资、兼并收购、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与欧企开展投资合作。英、德、法、卢等国迫切希望与中国拓展金融领域合作,加强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结算中的使用,这也将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降低汇率波动的风险。
第三,增强风险意识,考虑自身消化能力,谨慎选择投资方式。海外投资并购前,一定要对自身的发展战略有清晰的规划,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不应一味追求控股,可考虑先参股、视情再增持股份的投资方式,给收购方和被收购方充分的缓冲和磨合。对一些金额大、关注度高的项目,更是可以考虑与跨国资本组成财团,力避“贪大求名”困境。当前,欧洲资产价格低迷、投资机会增多,但有些收购标的已经无法正常运营,需要面对的不只是估值上的不确定,还有后续管理运营上的巨大挑战。此外欧方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对就业保障、后续投资等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是投资的“隐性成本”,企业投资前应充分评估风险,做好尽职调查,切不可盲目追求“抄底”。
第四,汲取经验教训,加强软实力建设。企业应该掌握必要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遵守当地的法规制度,和当地各阶层建立良好的关系。尤其是要注意保护劳工利益,适当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与当地社区构建良好关系。要主动适应和学习欧洲国家工会、监管者、行业协会等的运作模式,寻找法律财务专业人才,应对可能的冲突。要尽量理解和融合欧洲的经营管理文化和社会文化,寻求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契合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企业可以汲取大型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成功经验,提升本土化经营的能力,实现境外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2015年12月9日 中国商务新闻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