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出海 如何更顺畅
近年随着“中国资本”在国际舞台上愈发活跃,“中国资本”和“中国制造”也似乎面临着更多来自外部的压力和挑战。除了近来一些有中国资本参与的收并购案被叫停或面临审查外,“中国制造”近期也面临被美国征收45%关税和被日本从“特惠关税”名单中剔除的可能。
不过,客观来讲,“中国资本”还是“中国制造”之所以愈发“被瞩目”,中国企业“走出去”数量近年增速明显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在此背景下,尤其需要中国企业端正心态,更积极得面对来自外部的挑战,毕竟全球化仍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对外投资屡创新高,继“中国制造”后,中国资本在国际上也成为中国“叫得响”的又一品牌。但在为“走出去”的“中国制造”、“中国资本”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应察觉,近来一些经济体发布了针对“中国制造”征税的政策,还有一些有中资背景的项目或收购案件被叫停。这些事件的发生不排除有“中国制造”和“中国资本”海外市场基数规模日渐扩大的原因使然,可事件本身仍难免令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而揪心,思考中企未来的全球化之路究竟应该怎样走才会更加顺畅。
“走出去”客观需求
需要明确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有客观需求的。
普华永道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资本市场洞察调研》通过对108家中国企业高管的调查显示,约有11.8%的中国企业正计划未来两年在境外上市或再上市。报告称,从数据看这个比例或许不高,可放在有30.2%的中国企业计划到海外市场融资的比例背景下再考量,11.8%的占比则相当可观。
普华永道中国资本市场及会计咨询服务部合伙人劳拉·巴特勒告诉国际商报记者:“虽然交易监管机构都将保护投资者视为核心使命,但有些境外交易机构(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做法是确保公司提供有意义且透明的披露信息,允许投资者自行决策。这让有意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更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另外还有美国双层股权结构等政策带来的便利。”
更重要的是,劳拉表示,中国公司还可以利用在美国上市作为海外业务增长的跳板,这对于原本在境外市场籍籍无名的公司而言,能够大大提升其公关形象。
除上市外,在资本收并购方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部副主任姚铃表示,同样能够达到提升中国企业知名度的效果,同时中国企业也可以通过对海外公司的收并购交易,进一步完整产业链或是实现技术品牌的突破。
对此,普华永道报告中也有涉及。据普华永道中国通信、媒体及科技行业合伙人许冉介绍,接受调查的中国企业在回答“未来12个月,推动贵公司上市决策的最大因素是什么”时,有23.7%的企业选择需要寻求补强收购。
许冉对国际商报记者说,这一比例佐证了中国资本海外并购案例逐渐增多的事实。
端正态度防范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越多,吸引的全球目光越多,遇到的问题也将层出不穷。许冉表示,调查中,24.1%的中国企业将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列在了“威胁企业增长前景”项下,“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许冉强调,“地缘政治风险”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战乱等事件带来的投资风险;二是各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行为的关注。而此,需要中国企业从两方面进行突破。
一方面是态度上。伦敦发展促进署中国区副总裁成知鱼表示,作为海外市场的“新面孔”,中国企业往往并不被海外企业所了解。他在工作中也遇到很多公司希望在伦敦设立中英创新中心,将英国研发出的新科技带到中国来,但英国公司或许并不了解中国企业的这种做法。这就需要中国投资人加强与海外企业的沟通,并且逐渐树立中国资本口碑。
浙商总会会长马云也认为,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竞争,应该是竞而不争,参与竞赛而不是参与争资源。只有给别人创造价值,给别的国家带来税收,带去东方文明,才能从过去的全国化变成真正的全球化。
另一方面则是技术上。许冉直言,参与海外市场资本运作对外投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使用专业的服务,如投行、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包括利用境外境内不同的投融资渠道、不同的时间和资金安排可以节约财务成本等。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成本之外,还有一些隐形成本、社会间接投资成本。专业的机构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助力,不仅会节约成本,而且可以大大降低风险。
(来源:2016年12月5日 国际商报)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