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机遇挑战叠加
当前,“走出去”业务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转型升级阶段“三段交汇”的特殊时期。今年3月,商务部、发改委、外交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与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的新机遇。
多双边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升级,人民币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金融机制的不断创新,将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前进的步伐;而地区安全局势复杂、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业主对承包商经营门槛的提升等因素都考验着中国“走出去”企业的承受能力。这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代表们所取得的共识。
新平台新活力
“‘一带一路’建设和双多边合作机制为行业发展搭建了新平台、注入了新活力。”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在大会上对行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表示乐观。“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新的市场空间。正在规划和推进的“五条通路”和“六大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涉及铁路、公路、港口、电力、管道、园区等不同类型的项目,为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房秋晨介绍,“一带一路”建设将重点推动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强能源资源合作,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共建产业集聚区,推动建立当地产业体系。他认为,中巴经济走廊、东南亚和中亚市场以其在“一带一路”上独特的区位优势而成为“早期收获”项目集中的地区。“多双边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升级为企业搭建了新的合作平台。”房秋晨预测,未来5年,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20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为推进包括泛亚铁路在内的互联互通建设、推动区域内多双边金融合作与融资平台建设、加强行业对接和产业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中韩、中澳等自贸区建设、中非“三网一化”(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区域航空网、工业化)和产能合作、中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机制以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也将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新的有利条件。
日前,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上提出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同非洲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其中,中非工业化合作计划、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基础设施合作计划、金融合作计划、绿色发展合作计划将为中国承包工程和投资企业提供难得的发展契机。“随着本币互换合作国别的增多和人民币进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房秋晨表示。
为促进“一带一路”项目合作,中国政府筹建了丝路基金,推动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还将构建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都在加大对境外投资和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随着金融机制的不断创新,一系列新的金融安排将为企业解决项目融资问题提供帮助,为项目运作注入新活力。
多重挑战考验行业承受力
“当前,行业发展面临国内外经济放缓、地区安全局势日趋复杂、市场要求不断提升等多重挑战。”房秋晨谈到。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处在深度调整期。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利用海外市场和资源、实现全球化运营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行业准入门槛的降低,未来“走出去”的承包工程与投资企业将明显增多。市场主体的增加和业务差异化的不足,不可避免将使中国企业间已存在的恶性竞争更为激烈。代表们在讨论中认为,加强行业自律、创新业务模式、探索差异化经营将成为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承包商会的专家提醒,全球经济和安全形势带来的外部风险和不稳定因素不容忽视。今后5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将长期存在。国际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增长回落,石油价格低位徘徊,全球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货币波动加大,融资成本增加,中国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和经营风险。
与此同时,全球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多变,美国持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伊斯兰极端恐怖势力蔓延,大国参与地区事务博弈频频,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随着中国企业业务规模和市场范围持续扩大,企业面临的海外安全风险呈上升趋势。
商务部不完全统计,过去10年间,承包商会会员企业海外项目遭遇的劫持、袭击事件多达19起,涉及中方员工120多人,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近些年,随着国际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革命及低碳理念的发展,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合作的内涵更加丰富,包括合理规划区域开发、协助进行融资和项目运营管理、促进东道国就业和产业升级、改善项目周边生态等诸多新需求已成为外方选择合作伙伴的重要因素,这对国际承包商跨国经营与整合规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房秋晨指出,与欧美日韩承包商“同场竞技”的竞争压力、中高端市场准入和技术壁垒、与东道国社会文化的差异与隔阂,都对企业在海外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来源:2015年12月23日 中国商务新闻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