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企业走出去 > 走出去动态

轨道交通全链“出海” 龙头牵引竞跑全球

发布日期:2025-04-10 16:39:00 来源:广州日报 字号:

  百年前,广九铁路的汽笛声划破珠江暮色,粤汉铁路的钢轨铸下工业发展的脉络;新时代,时速160公里的城际列车在大湾区织就“一小时生活圈”,全球最繁忙的地铁网络之一——广州地铁撑起千万市民的通勤出行。

  轨道交通的意义不只在于缩短时空距离,它还是产业的“输血”管道甚至“造血”细胞。今年年初,广州提出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轨道交通产业正是其中重点打造的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

  近年来,广州围绕建设一体化绿色智慧轨道交通先进制造业集群总目标,通过政府统筹、龙头牵引、联盟促进、创新引领,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能级得到有效提升,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模式,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最美地铁站折射广州产业实力

  近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题为“中国最美地铁站”的视频,向全球展示了中国13座最美地铁站。让彩虹在天上“流动”的天花灯带,彩虹色调的瓷砖墙面……广州地铁彩虹桥站凭借卓越设计成功入选,成为代表中国向世界展示地铁风采的站点之一。

  “最美设计”的背后是“最强科技”。彩虹桥是地铁8号线与11号线的换乘站。去年12月28日,“大湾区首条地铁环线”广州地铁11号线开通,从建设施工到运营维护都应用了创新成果。

  例如施工方面,建成国内首座地下三层装配式车站上涌站,建地铁站像“搭积木”;首创全封闭钢结构罩棚竖井施工,“大盒子”为市民降噪防尘。运营方面,运用AI语音等技术的“智能客服”能快速为乘客答疑、提供自助服务,智慧车站系统则具备一键式智慧开关站、视频全景巡站等功能,“面子”“里子”都满载“黑科技”。

  这些成果大多来自广州企业,不仅折射出全国领先的产业实力,还有覆盖面广的产业链条。

  轨道交通拥有着很长的产业链条,包含上游的规划设计,中游的建设施工、装备制造,下游的运营维护、增值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广州全市涉及轨道交通领域产品(服务)的产业链企业数量超过900家,覆盖全产业链上中下游,已具备集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保及增值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优势,产业规模超2700亿元。

  广州轨道交通产业的崛起背后,是“政府引导、链主牵引、联盟促进”模式的实践,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同频共振。  2014年,广州市政府率先出台了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总体工作方案;“十四五”期间,广州将轨道交通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优势产业,由广州市发展改革委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在政策、平台、资源等方面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为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磁吸力”,2017年,在广州市发展改革委指导下,由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链“总链主”—— 广州地铁集团联合白云电气集团和佳都科技集团,发起成立了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自成立以来,产业联盟发挥“政府+链主+联盟”的联合产业招商培育机制,累计引进广州中车时代电气、广州经纬、广州康尼、广州山河等94家产业链优势企业落户广州,全力推动全市轨道交通产业链一体化创新发展。

  “湾区最快地铁”搭载“超级大脑”

  作为产业“总链主”,广州地铁集团在行业内占据重要地位。“我们拥有33年不间断建设轨道交通的经验,截至目前,已建成开通23条、超过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路,总投资达到1183亿美元,正在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有18条、513公里,如此丰富的大规模建设经验,是世界少有的。”广州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智成介绍。

  自1997年上线,广州地铁从一条线长成了密密麻麻的一张网。四个“中国第一”,足以说明这个轨道交通系统的庞大和复杂程度。

  3号线是中国客运量最大的地铁线路,日均客运量达170万人次,最高客流达270万人次。体育西路站是中国最繁忙的车站,最高客流可达87万人次。18号线是中国速度最快的市域快轨,最高速度达160km/h,可实现30分钟从南沙到达市区核心区。1号线是中国客运强度最大的线路,客运强度约4.8万人次/公里·日。为应对线网超大客流,广州地铁每天高峰期上线564列车,日均运营里程相当于绕地球37圈。

  超高强度之下,广州地铁运营安全及服务关键指标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根据世界地铁协会(CoMET)统计,广州地铁安全体系连续五年全球第一,运能利用率、运营服务可靠度等指标,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在客流强度前十的中国地铁线路中,就有4条由广州地铁运营。”刘智成说。

  如何让地铁运营维护更加安全、先进、经济?以“大湾区最快地铁”18号线为例,飙的不仅有速度,还有技术。

  这条线路搭载了“超级大脑”——穗腾OS系统。该系统由广州地铁集团与腾讯公司联合开发,是业内首创的基于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新一代轨道交通操作系统,打破了数据壁垒,实现了信息的互通与深度融合。

  对乘客而言,18号线是一条可以体验到无感过闸机、快速智慧安检、智慧客流疏导的线路。“超级大脑”甚至能利用车辆载重信息分析车厢内的客流拥挤程度,并在下一站的屏蔽门显示屏上显示列车各车厢的拥挤度,引导乘客往人较少的车厢候车。

  从地铁运营管理方角度,这个系统能实现地铁车辆、供电、信号、轨道、接触网、扶梯等涉及群众生命安全的关键系统设备智能运维。遇到车站客流异常、雨量超过风险值,系统甚至能给工作人员打来“预警电话”。

  地铁变得越来越“聪明”的背后,广州地铁集团的工程师团队功不可没。2024年1月,广州地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并获颁奖牌。

  该中心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唯一一家由地铁建设运营企业牵头组建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先后获得政府科学技术奖40项,授权发明专利125项,编制并发布标准134项。

  向世界递上广州轨交产业名片

  3月24日,广州市政府外办、广州地铁集团联合举办轨道交通产业专场推介会。在这场汇聚34个国家驻穗总领事馆的54名官员及5个外国商会、3家外资企业代表的活动上,台上作分享的不仅有中方代表,也有外国嘉宾。

  “伊斯坦布尔和广州的人口都接近1800万,对于这种规模的城市,高效和可持续的公共交通并非奢侈品,而是日常必需品。”土耳其驻广州总领事馆商务领事詹迪兰分享了推动广州地铁与伊斯坦布尔地铁合作的案例。据悉,广州地铁已为中外100多个城市,提供从轨道交通前期规划设计,到中期工程建设与咨询,再到后期运营维保的全过程综合解决方案。

  其中,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项目是中外轨道交通合作的新典范。拉合尔橙线是巴基斯坦第一条地铁,也是中巴经济走廊项下首个启动实施和开通运营的大型轨道交通项目,全部采用中国标准、技术和装备,建设期间为当地创造了7000多个工作岗位。2020年2月广州地铁中标运营项目,在当年10月就实现了项目开通,运营期创造近2000个工作机会,深受当地民众好评,已成为中巴友谊的新名片。

  “广州地铁工作人员从列车驾驶到车站服务、从设备维护到应急处置,以全方位的培训让巴基斯坦员工迅速掌握了地铁运营的各项技能,并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专业技术以及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激励和感染了我们。”推介会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公共交通管理局总裁坎瓦尔·安瓦尔·阿里通过视频说。据悉,拉合尔橙线共设26座车站,自开通以来,累计输送旅客超2亿人次、日均25万人次,橙线兑现率、准点率均超过99.99%,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刘智成提到一个细节,在拉合尔橙线项目中,中巴双方员工联合编制了168套全英文运营维护规章和标准操作手册,并在巴基斯坦知识产权组织进行了注册。“这证明广州地铁运营管理经验打造的标准化、本地化运作体系得到了巴基斯坦当地的认可。我们一直希望能够为行业和同行的发展贡献广州经验、广州标准、广州智慧。”他说。

  龙头牵引,全链“出海”。翻开广州轨道交通产业的业务地图,境外项目已覆盖19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以来,广州地铁集团、中铁隧道局、中交四航局、日立电梯(中国)等10家本地轨交领域重点企业拓展境外项目超40个,其中不乏“整船出海”案例,广州轨道交通产业品牌的全球影响力越发凸显。

  数读轨道交通

  广州全市涉及轨道交通领域产品(服务)的产业链企业数量超过900家,覆盖全产业链上中下游,已具备集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保及增值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优势,产业规模超2700亿元。

  广州地铁集团已建成开通23条、超过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路,正在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有18条、513公里。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