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擦亮老字号“金字招牌”
老字号是我国工商业发展历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具有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老字号创新发展工作,商务部等多部门持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有力地支持老字号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高度关注老字号发展现状,并对其更好地创新发展建言献策。他们纷纷表示,期待各方在知识产权保护、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同努力,不断将老字号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原副院长徐凤芹在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对中医文化的全面解读,让中医药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医药也是孕育众多老字号品牌的重要领域。
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在调研中发现,受自身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影响,许多国内中医药企业遭遇了商标被抢注、专利被申请无效等境况。
对此,耿福能呼吁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的法治体系建设,在司法实践中,加强对传统中医药企业、老字号企业和驰名商标企业的保护;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把打击剽窃、损害企业商标商誉的行为落到实处细处;支持品牌建设,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老字号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但仍存在创新能力不够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三红糯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丽梅表示,“推动老字号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保护,加大打击仿冒侵权力度,指导帮助老字号企业开展商标注册和创新研究工作。”
自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张继焦连续三年聚焦老字号创新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他向国际商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部分老字号因商标权属争议频繁引发纠纷,诉讼双方开展大量历史考证和溯源,然而结果却不甚理想,许多官司仍陷入僵持之中。
对此,张继焦建议,开展中华老字号传承历史大摸底,建立中华老字号历史溯源指南。“建议由相关部委指导,省级主管部门牵头,设立中华老字号文化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专家学者、研究机构等独立第三方针对所有被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发展历史开展专项学术性研究,通过搜集史料、走访记录等各种方式,交叉考证老字号的历史发展脉络,避免出现‘嫁接历史’等虚假传承现象,真正做到正本清源。”张继焦表示。
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除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外,老字号技能人才培养同样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通过被商务部等部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让更多人了解了众多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发展,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坚守与付出。他们对技艺的执着、对品质的严苛,诠释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前门都一处餐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华侠表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不少老字号企业面临招人难、留人难的困境,人才流失严重、新鲜血液不足,成为制约老字号传承创新发展的瓶颈。
对此,吴华侠表示,当前各地人才引进政策差异较大,缺乏针对老字号技能人才的统一规划与协调,建议国家牵头制定全国性的老字号技能人才引进指导意见,构建统一政策框架。如设立全国老字号技能人才专项奖励基金,对在老字号技艺传承、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提升其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强老字号技能人才岗位的吸引力。
“实现人才供需的有效对接也十分重要。”在吴华侠看来,应进一步加强对老字号企业的支持与服务,借国家加强职业教育的政策东风,根据实际用工需要,在中职、高职、大学开设相应专业,由老字号或非遗传承人授课,并在学习过程中,支持学生取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资格,毕业后由老字号企业择优录用。
针对加强老字号人才队伍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贮配一厂保健酒配置车间配制师郝持胜也提出了相关建议。“应搭建中华老字号人才培育平台,通过教育、培训、实践等方式,培养一批既懂传统文化又掌握现代技术和创意理念的专业人才,为中华老字号的创新转化提供智力支持。”郝持胜表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