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发布日期:2010-05-11 03:07:04 来源:广州市商务委 字号:
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广州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广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扎实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好于预期。2009年发展情况一、保增长成效显著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广州市始终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实施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113亿元,增长11.5%,比预期目标高1.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8834元,增长10%。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656亿元,增长7.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3亿元,增长13%。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60亿元,增长22.3%,其中8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4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5.6%。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8亿元,增长16.2%。努力克服外需不足的困难,创新外贸发展方式,外贸进出口降幅逐步收窄。全年进出口总值767亿美元,下降6.4%,其中出口总值374亿美元,下降13%。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亿美元,增长4.2%,批准投资总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45个。二、调结构取得重要成果坚持解决当前困难与促进长远发展相结合,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积极主动调整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成为调结构、促转变的过程。出台了《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重点推进五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规划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546亿元,增长13.6%,占gdp比重达60.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0.1%。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53亿元,增长29%,创近年来新高。物流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白云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3705万人次,增长10.8%,货邮吞吐量增幅达31.3%。广州港货物吞吐量3.64亿吨,增长4.9%,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1119万标箱,增长1.8%,列全国第三位。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广交会、广博会、留交会、国际汽车展、国际设计周等品牌会展影响力不断提升。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市的意见》,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全市旅游业总收入994亿元,增长18.7%。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1150亿元,增长21%。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7.87%。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壮大发展。汽车、石化、造船、数控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与中央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战略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集群化转型升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481亿元,增长9.9%,利润增长22.4%。其中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5243亿元,增长20.3%。汽车产业逆势而上,年产量达113万辆,产值增长30.4%。龙穴造船基地30.8万吨超大型油轮下水和东方电气生产出我国首台国产化百万千瓦级核电压力容器,标志着广州工业制造能力实现了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4104亿元,增长17.3%,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2.8%。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广州市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广州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中新知识城建设前期工作及商务谈判进展顺利,为签约奠定了良好基础。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专利申请量增长1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25%,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35%。取消11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25亿元。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克服困难,推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稳步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164亿元,增长12.5%。加快“双转移”和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去年共停产、关闭或搬迁环保“退二”企业95家,利用旧厂房(仓库)发展现代服务业项目达60多个。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8%以上和6.2%以上。三、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先行先试工作开局良好邀请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围绕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关系广州科学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研究。组织编制了《广州市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细则》,开展了主体功能区规划、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并加快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城乡全覆盖工作。以广佛同城化为突破口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先后与佛山、肇庆、江门、云浮等市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和9个专项合作协议,完善了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广佛同城化建设52项和广佛肇经济圈37项重点工作全面展开。成功举办穗港现代服务业合作交流会,深化实施cepa及服务业先行先试工作,不断推进穗港澳更紧密合作。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初步建立起以产权为纽带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分类分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了公司治理机制。广州银行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改革重组和改制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功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潜在风险,实现了新的发展。广州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和增城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建和水务集团在综合整治人居环境和水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定实施《关于学习借鉴香港先进经验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意见》,积极探索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社区服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启动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四、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亚运场馆建设和开、闭幕式筹备工作按期推进,建成我国内地首个“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赛时交通、住宿、餐饮、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服务保障准备工作以及亚运市场开发、宣传推广活动有序开展。亚运城建设探索出“政府主导,成片开发,完善配套,整体出让”的新模式,体现了赛时服务与赛后利用的有机结合,拉开了城市发展空间布局,成为广州大型社区开发建设的典范。围绕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目标,全力实施2010年城市环境面貌“大变”工程。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港扩建和续建工程加快推进,广州南站、武广高速铁路建成投入使用。总里程32公里的地铁五号线建成通车,全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150公里。一批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抓紧建设。在公交优先方面进行了实质性探索,全程22.9公里的快速公交(brt)试验线投入运营。继续推动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二期工程,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8.2%,林木绿化率44.8%,新增32个公园免费对市民开放。加快推进天然气置换工作,中心城区管网已全部置换,全市新增天然气用户36.24万户。大力推进迎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全市81条主干道、74个亚运场馆周边地区以及城市社区进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城市各主要出入口景观绿化升级工程。制定了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规划和政策措施,改造工作加紧推进。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广州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重点整治121条河涌,建设38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和覆盖全市32个镇(街)245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铺设1140公里长的截污管网,建设白云湖、海珠湖等调水补水工程,并对全市228处水浸街进行改造。581项工程全面铺开,过半项目已经完工,特别是影响和制约工程进度的征地拆迁任务基本完成,为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西江引水工程按计划推进,已完成管网铺设30公里。全力推进“空气整治50条”措施的落实,开展工业企业降氮脱硝、清洁能源改造、挥发性有机污染控制、饮食服务业污染整治和扬尘污染控制工作。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查处违法案件3769宗,关停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或项目1546个,解决两万多个污染扰民问题。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对全市20多万辆黄标车实行限行措施。积极推动珠三角城市群空气污染联防联治,空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去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1%,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均继续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督机制。2010年重点工作一、举全市之力做好亚运筹办工作,确保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圆满成功认真做好场馆建设、赛事组织和服务保障工作。按时保质完成亚运城、亚运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组织亚运场馆运行团队,建立赛时运行指挥体系,组织好测试赛、火炬传递、开闭幕式等重要活动。广泛传播“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理念,激发亚洲各国和地区公众及媒体关注、参与、支持广州亚运会的热情。深入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活动,弘扬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风尚,充分展示广州文明形象。以“一流的组织管理、一流的场馆设施、一流的城市环境、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社会风尚”迎接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实现两个亚运“同时举办,同样精彩”。确保实现城市环境“大变”目标。继续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二期工程和花园城市行动纲要,全面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使广州“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大力推进空港、海港和铁路等重大枢纽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新、南二环、广深沿江广州段等高快速路建设。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确保亚运会举办时地铁三四号线北延段、二八号线延长线及广佛线首段建成开通。高标准抓好城市绿化美化工作,推进城乡森林体系、园林绿地系统、田园景观体系建设,构建广州绿色生态屏障。加快落实“空气整治50条”及“新31条”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密切与周边城市的环境保护合作,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手段,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控。重点抓好工业企业、机动车、饮食企业、工地扬尘等七大类污染的综合整治。再接再厉,毫不松懈地抓好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同步做好截污、清淤、补水和两岸景观绿化工作。全面清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排污口,从严查处向江河湖泊直接排放污水的行为,确保亚运前实现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全面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城市主干道、高架路沿线两侧建筑立面,亚运场馆与接待宾馆周边地区的整饰工作,推进整治工作向社区深化延伸。以推进垃圾分类为突破口,提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和谐稳定。加大城市管理工作力度,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大力推进综合执法重心下移和数字城管建设,推广城市区域式管理和综合巡检,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做好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加强疫情监控,推进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和源头治理,坚决杜绝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亚运应急预案演练,着力提高赛时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确保赛事期间安全有序、万无一失。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预防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实现“平安亚运”。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促进高端发展和绿色增长为取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心城区要依托五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经济,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把珠江新城-员村地区建设成为国际金融商务核心区,琶洲地区建设成为国际会展商务区,城市新中轴线南段地区建设成为行政办公中心,白鹅潭地区建设成为国际商业中心,白云新城地区建设成为宜居新城及商业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推进科学城金融创新服务区、南沙保税港区和广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广州北岸文化码头”创意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国际医药港及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建设,支持建设越秀区北部核心产业功能提升区和北京路广府文化商贸旅游区、荔湾区十三行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区、白云区大型现代商业中心、黄埔区临港商务区。积极盘活中心城区旧厂房、旧工业用地,拓宽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及总部经济,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及配套政策措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用好用足cepa及其补充协议的各项政策,加快引进港澳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向集聚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打造“广州服务”的品牌,整体提升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中心城区外围以中新知识城、南沙新城、科学城、大学城、国际生物岛以及现代化空港、海港为依托,加快发展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打造若干个绿色增长区。重点抓好大型装备产业基地、龙穴造船基地、飞机维修基地、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南沙核电产业园区等载体建设,引导和促进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加强与央企及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抓紧新能源汽车和三个年产百万辆轿车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筹划和申报工作,推动自主品牌乘用车项目建成投产。积极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纳入全省“500强”建设规划。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优势传统产业和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壮大制造业发展实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中国移动南方研发基地、中金数据中心华南基地、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广州(花都)光电子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产值规模超千亿元、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着眼长远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为取向,立足广州产业特色和现实基础,研究制定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海洋生物、软件和信息服务、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物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力争将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国家和省的总体部署,使广州成为国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争取主动、把握先机。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核心作用。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出台《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规划纲要》和《广州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加大财政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吸引和支持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产学研联盟。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力争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标准。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产业提升和自主创新相融合,提高知识产权资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广州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实现从“广州制造”向“广州创造”的新跨越。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低碳型和循环型转变。加快建设低碳产业园区,推进广州开发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启动千家企业清洁生产行动,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节地活动,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大力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和产品,积极申报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和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创新路灯节能改造模式,大力推进全市路灯节能改造。出台鼓励支持低碳生产生活和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培养全民节约意识和低碳意识,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三、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巩固持续向好的经济形势努力保持投资稳定合理增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以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和促进社会投资。把投资与迎亚运、强基础、调结构、保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改善投资服务,扩大投资需求。重点投向亚运场馆及配套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建设、重大产业项目以及社会民生和“三农”等工程项目。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重点投资项目责任管理,坚决完成省下达给广州的重点项目投资任务,并抓紧策划和储备一批新的项目,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鼓励消费的战略,不断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调控市场价格,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平稳,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开展“千年商都消费促进年”系列活动,进一步完善商业网点规划,增强城市核心商业街区的消费服务功能。打好“亚运牌”,充分发挥筹办亚运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推动亚运文化旅游休闲消费,吸引海内外游客来穗观光消费。扩大家电、汽车、住房消费需求。实施“农村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着力培育新型消费模式,促进信贷消费,支持发展节庆消费、租赁消费和网络消费。把握武广高铁开通带来的新商机,继续开展“广货北上”等商贸促销活动,努力扩大内销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外经贸稳定增长。认真落实各项外经贸扶持政策,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实施的重大机遇,引导企业调整出口目标市场,帮助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外贸进出口结构,推动汽车、船舶、机电和电子信息等高端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引进高端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资源及原材料。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引资质量,争取更多大型企业落户广州。积极推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组织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企业投资广州。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创建内销品牌,扩大内销比重。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国际品牌和跨国经营企业。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不断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机构改革,理顺职能关系,促进大部门体制的磨合和有机衔接。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完善市对区(县级市)财政体制,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增强基层政府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大镇、街综合执法力度,强化行政执法督察机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有关配套政策,促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提高办事效率。支持广州开发区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经济领域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机制,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激励和约束机制,着力解决国企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加强资本运作,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继续深化广州银行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上市步伐。进一步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七大投资集团在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建设国家级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支持,探索设立区域性柜台交易市场。积极申请恢复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提升珠三角地区大宗商品交易的国际市场定价能力和定价水平。五、全力推进《规划纲要》贯彻落实,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实施细则。按照实施细则提出的率先建立“十大体系”的安排,建立专项督办和评估考核机制,加强检查督促,落实工作责任,抓紧组织实施。尤其要着眼强化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知识创新中心和金融中心功能,编制相关专项规划,推进重大配套项目建设,推动广州实现新发展。积极推进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抓紧推进中新知识城建设,努力把知识城建设成为引领广州、广东乃至中国产业高端发展尤其是知识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汇聚全球精英人才的人才集聚高地,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抓住《规划纲要》明确规划建设南沙新区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南沙的优越条件,参照国家设立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模式,积极争取在cepa框架下,设立南沙穗港澳合作示范区,与香港在金融、贸易、投资、航运、中介、教育和科研等领域合作上开展先行先试。抓紧实施增城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新模式。继续推进增城争取建立国家级开发区工作,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推动广佛同城化和广佛肇经济圈建设。落实广佛同城化建设和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切实做好相关专业规划的衔接协调,落实既定的重点合作项目。重点加强与佛山的城际分工合作,加快推进城际轨道等交通基础设施无缝对接,促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信息等联动发展,实现区域资源共建共享。深化与深莞惠、珠中江经济圈的合作,促进珠三角一体化。积极探索穗港澳合作新方式,拓展合作空间,提升合作层次,实现互利共赢,努力在珠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六、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要求努力改进政府工作。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施政环境的新情况、新变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快捷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培训、考核和管理监督,强化公仆意识,落实行政问责制度,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问、问责必严。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高度重视和认真回应群众诉求。完善政务服务系统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推进重大决策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行政权力公开规范高效运行。协调处理好公共关系,建立媒体、公众、政府的良性互动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报告重大工作事项,切实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及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完善市民听证制度和网络问政制度,制定和推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健全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发挥公职律师和政府法律顾问的作用。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做好政府规章制定工作,规范行政执法和行政行为,创新行政复议工作机制,促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在全市外经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广州市副市长陈明德(2010年1月13日)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外经贸工作者迎难而上,沉着应对挑战,及时出台了一揽子调整结构、稳定出口、扩大市场的措施,千方百计稳定了外经贸的发展,使我市外经贸实现了企稳止跌并回升向好的局面。去年我市进出口降幅逐月收窄,降幅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实际使用外资在逆境中保持增长,全年增幅达4.2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在极为不利的形势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为不易。回顾过去一年,我们一是加大了扶持力度,稳定了外向型企业发展。各区(县级市)也根据各自情况出台了相应的措施。二是强化了运行监测和调研工作。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经常深入外向型企业了解企业问题,及时掌握全市外经贸运行的动态情况,建立了大型企业出口运行监测体系。三是深化了银企合作。通过举办银信企对话会等活动,帮助我市一批外向型企业得到了银行融资,缓解了我市出口企业由于银根收紧而造成的资金周转难等问题。四是创新了市场拓展方式。通过搭建各种贸易平台、及时发布外贸信息等措施积极帮助企业抢订单、保份额;适时开通了“广州•广货”电子商务平台;制作广州制造—供应商速查软件系统;争取驻穗企业总部向广州转移订单等。这一系列创新之举,为我市外经贸共克时艰、保持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稳外需、调结构、转方式,是今年我市外经贸工作的主线。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着眼广州外经贸长远发展,始终坚持把稳定国际市场、调整贸易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利用两种资源作为今年的工作重心,夺取我市开放型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全面胜利。今年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均要实现5%的增长,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把稳定外需当作重中之重来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定外需工作非常重视。会议除继续强调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质取胜、多元市场的发展道路与“走出去”战略外,还特别指出要继续严控“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行业)产品出口。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两方面:即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和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尤其是贸易结构调整。我们的增长需要的是又好又快。好是根本,快更是建立在好的前提下。因此,结构调整仍然是我市当前外经贸发展的重中之重。外贸的恢复性增长,从出口来看,更多强调的是稳定市场份额,同时强调促进贸易平衡,这是有别于过去的新提法。对于利用外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以我为主、择优选择,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这些指导意见,是我们今年要贯彻落实的中心任务。为此,要领会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稳定外需为重点,按照“保份额、调结构、促平衡”的方针,根据我市外经贸工作实际制定对策和措施,更好地完成今年我市外经贸工作任务。(二)做好外经贸发展规划一方面在全力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同时,积极做好编制全市和本区(县级市)外经贸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工作。要切合实际,精心组织,科学谋划,使“十二五”规划成为我市应对挑战、抢抓机遇的规划,成为转变方式、科学发展的规划。去年以来,国家调整和出台了许多政策和制度。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出台了鼓励外商投资的五大措施,其中第一条就是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国家将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的政策措施将同等适用于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对用地集约的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将优先供应土地。这一政策对我们制定招商引资工作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要认真研究国家的政策导向,对照即将修订的新《目录》进行科学分类和合理布局,作为调整我市利用外资结构的依据,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另一方面,要结合全市产业结构体系做好招商引资发展规划。各区(县级市)要按照本地区在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其产业布局差异化,实行错位和分类招商,避免恶性竞争。市外经贸局要进一步规划好各区(县级市)的招商活动,发挥好指导性作用。要深入研究和挖掘出区(县级市)联合招商的空间,形成全市“协同作战、合作互惠”的招商新格局。(三)积极落实扶持政策去年我市出台和落实扶持外向型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实践证明是及时的、正确的,对于我市外贸出口企稳回升、保持降幅逐月收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市里将继续做好对外向型企业的扶持工作,并保持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增强企业稳定出口、抗击危机的能力。同时,要把握好国家和省、市关于促进外经贸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宣传和引导,切实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此外,要继续加强调研,密切关注我市外向型企业特别是100家重点出口企业的发展情况,及时根据企业需要调整工作措施,并为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具体问题。银信企对话会等能切实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的做法,要坚持和进一步完善。对于一些企业反映较大的问题,要及时收集和整理,可以采取专报等形式向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反映,以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省里对我市外经贸工作的支持。(四)努力培植新增长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仅要努力扩外需、保份额,而且要善于在调结构中培植外经贸新增长点,用新增长点来弥补因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外贸增效是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增效的方法方式很多,货物贸易增速虽然下去了,但可以通过做强服务贸易来提升贸易质量。近年来,我市服务外包发展迅猛,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和执行额成倍增长。我们要编制好广州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规划,通过进一步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的支持力度,打造“广州服务”品牌。利用外资方面,尽管去年合同外资负增长,但我们要看到,目前我市仍有一定的有效合同存量,正常情况下,估计有80%可在今年转为实际外资。要通过深挖企业增资的潜力,及时帮助企业解决政策上的障碍,做好贴身服务,促使企业增资扩股。现在我市制造业利用外资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去年,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了9.7%,在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2个百分点。因此,制造业也将是我们挖掘新增长点的一个领域。按照汽车产业周期性增资规律和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产值的国际合理比例1∶1.7,我市汽车产业利用外资空间还很大。通过分析我市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哪些配套的零部件产业还没有进驻广州。加强对汽车零部件上下游产业的延伸性招商,我市汽车产业利用外资还可以再上新台阶。(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重点在促进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我市开放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例如,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可以包括推动加工贸易向销售市场转型、生产方式转型、产地转型和发展方向转型,实现发展阶段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产品结构升级和集聚配套升级。在促进外资企业在我市增资扩产、扎根本土的同时,鼓励和推动更多的国企、民企参与到加工贸易中,促进内外资企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同时,要着力抓好内外销市场共同拓展,着力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展总部经济,可以改革传统方式,加强对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投资的个性化研究,将有意扩大对外投资而尚未在我市投资的跨国公司列入我市总部经济招商重点目录,推行总部企业对口联系制度,专人负责协调解决总部企业进驻我市遇到的实际困难,积极主动推动其来广州投资。要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和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的契机,加快推动东盟地区和港澳台地区总部企业与我市的战略合作。友好城市这一块资源也值得充分利用。去年我市成功举办了uclg世界理事会会议暨广州国际友城大会。我市很多友城产业发达,具有与我市开展产业对接合作的基础。像韩国光州的光电子产业,美国洛杉矶的先进制造业,法国里昂的机械制造业,德国法兰克福的金融、会展业,英国布里斯托尔的工程、航空工业等都很发达,也正是我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所需要的产业。利用友城这一资源从政府层面推动双方产业合作,是外经贸工作值得创新的一个领域。(六)提升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的拉动效应去年,我市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广州南沙保税港区、广州开发区保税物流园区、广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为枢纽的保税物流体系已基本成型。要以此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发挥我市“大通关”工作机制作用,通过模式创新、功能整合、政策叠加,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的政策优势、功能优势、区位优势等整体效能,制定更加切合我市企业出口需要的业务模式和更加便捷的通关模式,增加外贸出口量在我市的集聚,拓宽我市外贸出口的增长渠道。同时,要加大政策宣讲和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口岸服务质量,争取引进若干跨国龙头企业和大型物流、配送中心落户,吸引珠三角及粤西、粤北地区货物到我市口岸进出,将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培育成为我市扩大利用外资、外贸出口的新源泉。(七)协调开展三外联动开展外贸、外资、外经的三外联动,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危中寻机、推动经济国际化的有效途径。外贸、外资、外经三方面可以协调统一。要把握时机,争取引进更多关联性强、产业链条长、带动性强的外资生产项目,推进对国际市场的拓展。在指导企业“走出去”时,要重点推动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出口。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外国公司为摆脱经营困境,国际合作意愿增强,一些国家和地区吸收外资政策相对宽松,并为刺激经济大量投资基础设施。这些都为我市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机遇。随着我市“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企业将更广泛地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这也将成为带动我市产品出口的重要渠道。在推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要帮助企业进入各种境外展销平台,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八)营造规范有序的投资贸易环境首先,要加强领导,形成“同台大合唱”,为完成全年外经贸工作任务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外经贸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外经贸发展提供支持。部门之间也要积极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全市上下协调、左右联动、各方协同,齐心合力把外经贸工作推上新台阶。要落实好工作责任,坚持工作有人管、事情有人办。要围绕重点项目,做好上下联动,充分调动区(市)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效应。其次,要以做好服务为宗旨,统筹协调,做好外资管理服务工作,营造鼓励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要全面清理和规范涉及外商投资的行政收费和检查事项,减轻企业负担。继续推进外商投资审批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外商投资审批权限。减少外商投资项目审核环节,缩短审核时限。完善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投资便利化。三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外经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强化我市外经贸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在线办理,大力推动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科学配置外经贸专项资金,突出重点,强化绩效,做好开放型经济领域的公共服务。四是要加强和改进服务,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和影响,加强部门协作,及时解决企业运营中遇到的困难。做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融资服务,用好外商投资企业境内上市的相关政策,引导优质外商投资企业适时在境内上市。为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供便利,帮助企业稳定生产规模,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广州外经贸发展与展望一、2009年广州外经贸发展概况(一)基本情况全年广州地区进出口总值767.4亿美元,同比下降6.4%,其中出口374.1亿美元,同比下降12.9%;进口393.3亿美元,增长0.9%。进出口和出口降幅分别比全国低7.5和3.0个百分点,比全省低4.4和高1.4个百分点;进口扭降为增,而同期全国、全省进口为下降。全年实际使用外资37.7亿美元,同比增长4.2%,增幅分别比全国、全省高6.8、2.3个百分点;合同外资37.8亿美元,在全省排名第一,同比下降36.1%,降幅比全省低2.6个百分点。全年核准境外投资项目78个,累计境外总投资额7.9亿美元,增长5.7倍,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额4.1亿美元,同比增长33.5%;完成营业额3.9亿美元,同比增长21.2%。(二)主要工作成效2009年广州外经贸工作成效可以概括为“一增强、二提高、三优化、四加快”。一增强:外向型经济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拉动作用增强。去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62.2亿元,同比增长11.5%,高于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2%。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约四成,国税收入中涉外企业税收收入规模继续居各经济类型首位。据2009年外资企业联合年检数据,全市8004家外资企业共吸纳135.8万人就业,比上年新增10.8万人,有效促进了社会就业。二提高:一是进出口市场份额提高。占全国份额提高,广州进出口占全国份额的3.5%,其中出口占3.1%,进口占3.9%,分别比2008年提高了0.3、0.1和0.5个百分点。主要出口市场份额提高,全年对美国出口份额上升至19.7%,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对新兴市场出口份额上升至24.4%,同比增加1.2个百分点。二是实际吸收外资占全国份额提高。去年广州实际外资占同期全国的4.1%,比2008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三优化:一是外贸结构优化。全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分别为52.5%、20.3%,同比分别提高1.1个、2.9个百分点。部分资源性商品进口大幅增长,贱金属及其制品进口增长20.7%,车辆、航空器等设备进口增长17.7%。二是吸收外资结构优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增大。全年新增外商投资制造企业、服务业企业数同比分别增长5.6%、92.0%。通信、电子等设备制造业合同外资占全市制造业合同外资的40.7%,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除房地产外的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的25.0%,同比提高9.2个百分点。全年批准投资总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45个,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额的99.3%,比上年提高14.7个百分点。世界500强企业新设项目6个,在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170家。三是营商环境优化。南沙保税港区和广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以南沙保税港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广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为重点的广州保税物流体系的三大枢纽布局基本成型,目前已有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5个,各类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40个,近800家企业进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对原有的53项行政审批、备案事项中的27项进行了精简。四加快:一是服务外包发展加快。2009年2月广州成为首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全年服务外包规模超过550亿元,其中离岸合同额5.9亿美元,同比增长173%,离岸执行额3.4亿美元,同比增长98%,进入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先进行列。二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全市加工贸易企业新设立各类研发中心149个;加工贸易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总规模近六成,占全市同类产品的比重分别为63.66%和85.21%,其中机电产品同比提高2.25个百分点。全年加工贸易增值率达到62%。三是外向型企业扩大内销加快。去年全市制造业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内销新增约346亿元,折合约50.4亿美元,相当于2008全年出口的11.7%,2009年的13.5%。四是“走出去”步伐加快。以贸易、生产、服务、研发为目的的境外投资额分别增长4.2倍、2.5倍、45倍、26.5倍。总投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20个,约占境外总投资额的92%,同比增长7倍。一年来,广州推动外经贸发展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开展贸易促进,开拓市场抢抓订单。组织、动员企业通过参加境内外展会、运用电子商务、开拓内销市场等途径抢抓订单,全年组织或发动企业参加境内外国际展会近200个;组织1070家企业参加第105届、第106届广交会,摊位4172个,累计出口成交19.4亿美元;帮助1000多家企业利用“广州•广货”电子商务平台和阿里巴巴“出口通”业务拓展国内外市场;建立广州制造—供应商速查软件系统推介全市8414家外贸企业和3911种产品情况;组织企业参加国内10多场各类展销会和“广货北上”活动,拓展国内市场空间。同时,抓住跨国公司调整全球生产布局的机遇,促成17家企业向总部争取订单到广州生产。二是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贸易质量效益。大力推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全年汽车及零部件有出口实绩企业343家,出口9.5亿美元,其中超1亿美元企业3家。新认定从化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分基地。支持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等汽车及零部件公共检测平台建设。加快推动船舶、摩托车出口,全年船舶出口15.2亿美元;摩托车出口4.8亿美元,由去年全国第三上升为第二位。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全年出口76亿美元。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优化示范区整体投资发展环境,新建或完善了一批服务外包企业办公、生活配套设施;力促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大力打造广州开发区科学城、南沙资讯园和黄花岗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基地,吸引加工贸易企业进驻,推动加工贸易传统产业向高端延伸。三是围绕重点产业方向,开展投资促进活动。配合省市领导出访组织高端推介活动,开展主题鲜明的城市营销。举办“2009广州投资推介会暨外经贸白皮书发布会”、“广州与跨国公司早餐会”、“聚焦广州•投资未来—2009跨国公司论坛”、“广州服务•对接全球—国际服务外包发展大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全年市、区两级共举办和参加各类招商活动近百场,签订合作意向总额116亿美元。四是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首次召开全市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工作会议。引导广州有实力的企业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积极“走出去”并购国外优质资产,加大境外研发和资源开发力度,组织举办多场“走出去”推介活动帮助企业开拓新市场。推动广州企业分包央企的国际工程业务,带动设备、技术和劳务出口。五是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穗港澳台合作深入发展。加强与香港贸易发展局、投资推广署、各大商会和澳门投资促进局的合作,建立贸易投资联合促进机制。与香港贸易发展局签署加强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香港投资推广署在印度推介广州服务外包发展环境。拜访数十家香港重点企业,了解其投资意愿,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推动港澳台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开展南沙新区发展规划专题调研,推动粤港澳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组织台湾商协会代表来穗考察投资环境,协调解决台商企业反映的问题。二、2010年重点工作(一)加快推进外贸增效战略,着力增强经济增长拉动力1.把握外贸发展重点,力保市场份额一是把握好重点市场。在巩固传统市场特别是欧美日港市场份额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兴市场,积极动员、组织企业参加非洲、东盟、中东、中南欧、拉美等新兴市场专业展会,举办多种形式的贸易推广活动。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93%的贸易产品实行零关税的契机,推动广州企业大力拓展东盟市场。二是把握好重点产品出口。稳定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多渠道促进传统大宗产品出口。加快推进广州造船基地和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建设的准备工作,抓好船舶及配套设备出口。大力推动和规范摩托车有序出口。三是把握好重点企业出口。关注大型出口企业的出口动态,促进其恢复性增长。四是把握好外贸平台建设。建立国际展览服务、贸易信息发布和公平贸易法律服务三大平台,加大对企业赴境外参展、发布政策及市场信息、贸易预警和快速应对等方面的服务。2.推动自主创新,提升外贸核心竞争力扎实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更加注重转变加工贸易发展方式,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品牌经营。以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网络为重点,着力增强外贸出口核心竞争力。加快国际品牌培育,鼓励尚未在境外注册品牌的企业到目标市场注册,已在境外注册品牌的企业到有潜力的新市场注册品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升品牌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鼓励企业研发环保型、节能型、创意型的产品。3.拓展服务贸易,打造外贸发展新引擎制定2011-2015年广州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规划,稳步促进国际运输、商业服务等重点传统服务贸易增长,积极推动服务外包、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文化产品出口和技术引进等新兴服务贸易。加强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制。力争服务外包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增至10万人。4.加大进口步伐,进一步实现贸易平衡继续推动重点企业、重点区(县级市)扩大进口贸易,加快进口广州急需的能源、资源、关键技术、重要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利用亚运会召开契机,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工具等相关机电产品进口。支持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二)加快推进外资优化战略,着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1.围绕全市产业发展导向,提升利用外资质量鼓励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广州“绿色经济”的增长。一是优先引进现代服务业。重点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金融、物流、会展、服务外包、创意等产业,大力引进一批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重点鼓励世界500强企业到广州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培训基地。二是大力抓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招商。突出抓好汽车零部件招商,引进一批技术含量较高、与广州整车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并力争在引进新能源车型方面有进展。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招商,结合乐金公司8.5代液晶面板项目,引进半导体、集成电路、液晶电视制造等关联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三是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重点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新生物技术等领域外资企业,加快推进广州生物岛、科学城等“绿色经济”增长区的招商工作。2.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投资促进效应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在确保大型招商推介会效果的基础上,以世界500强企业和著名跨国公司为目标,通过小型推介会、座谈会等形式,开展重点推介。统筹各区(县级市)资源和力量,共同开展一系列个性化招商推介活动。善用友城资源,举办经贸交流活动。加强与驻穗领事馆、国内外商协会、知名跨国公司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投资信息与商机。借助亚运大型宣传推广活动,进一步拓展广州投资贸易推介空间。3.拓宽吸收外资渠道,推动利用外资多样化引导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引导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利用好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的政策措施,发挥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三旧改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加快推进外经拓展战略,着力增强双向合作驱动力支持境外投资。加强与东盟合作,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到东南亚建立生产基地和境外销售网络。鼓励广州企业到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实施跨国并购、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资源,加快自主创新。帮助企业构筑海外展销平台、采购中心,增强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力。推进境外承包工程。帮助有实力的生产制造企业申请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或对外援助实施企业资格,壮大外经企业队伍。继续推动有对外承包经营权的企业与央企紧密合作,借力做大做强。(四)加快推进园区带动工程,着力增强产业发展集聚力发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和参与中新合作“知识城”项目,围绕研发服务、创意、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等支柱产业,加强投资推介,突出产业高端集聚、形成知识经济高地的功能。积极落实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参照香港城市规划和社会管理模式,推动南沙发展物联网等“智慧”产业,打造服务内地、连结香港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培训基地和世界邮轮旅游航线著名节点。推进各类出口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发挥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等优势,增强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出口产品价值链的引领作用。全力做好准备迎接商务部等部委对广州汽车出口基地的考核。做好船舶出口基地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五)加快推进环境优化工程,着力增强投资贸易向心力完善保税物流体系。推动南沙保税港区完善通关查验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设立奖励政策,吸引异地货物使用广州港口进出口,促进南沙港区外贸箱量提升。加快推进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建设,拓展广州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密切跟进广州白云空港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工作。继续做好“大通关”相关工作,强化与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管理部门的合作。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在去年清理审批事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缩小审批范围,扩大网上审批业务范围,完善审批监控系统,提高审批效率。继续实施业务网上办结公示、一次性告知承诺制、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便利措施。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微信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