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

发布日期:2010-05-11 03:03:01 来源:广州市商务委 字号:
广州营商环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赋予广州新的定位,即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并提出要将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2009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112.8亿元,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以汽车、石化、电子信息为三大支柱产业,以生物医药、高新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为新兴产业,门类相对齐全,综合配套能力、科技研发能力较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广州的消费市场和消费规模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直接影响和引领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趋势。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将在广州举行,广州成为继北京之后中国第二个取得亚运会主办权的城市。一、交通网络便利广州市作为交通枢纽,是一个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城市。围绕着亚运城市建设工作,广州以交通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白云机场二期、南沙港区三期和出海航道疏浚三期、广州新客站站场及武广客运专线、快速公交系统、7条地铁线路等项目进展顺利,完成了历史上最大一轮交通线网的调整优化工作。2010年,广州以“三港双快”(空港、海港、信息港,高快速道路、快速轨道线)为主骨架的现代化交通网络迎接亚运会。空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是国家三大枢纽机场之一,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先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际机场之一。2010年机场改造项目将于亚运会举行前全部投入使用,届时将有90条国际航线,客运量将上升至4000万人次,航站楼面积将达到50万平方米,旅客安检通道增至52条,客机停机位达到107个,成为辐射国内、东南亚和中东,连接欧、美、澳及太平洋地区的综合性中枢机场。海港:广州港地处珠江水系东、西、北三江交汇点,国际海运通达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广州港不断增强港口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集装箱吞吐量持续高速增长。南沙港区三期、出海航道三期工程等项目建成后,广州港将成为布局结构合理、港口功能完善、管理科学高效、综合实力雄厚、经济效益显著、极具竞争优势的现代化国际强港。信息港:广州以建设“数字广州”和国际“信息港”为目标,积极推进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州信息化综合指数位于国内前列,2010年创建国家信息化示范城市。广州数字亚运工程项目总投资4.5亿,建成体系完善、功能强大、高度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对把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成数字化、网络化程度最高的体育盛会具有重要意义。快速轨道:广州新火车站已建成为广州铁路交通的主导车站,时速达300公里的京广客运快速专线的终点将设在南站;时速达350公里的武广客运专线已投入使用。1月30日开始运营的广州南站被誉为亚洲最大的高铁客运枢纽,将成为一个新的交通、饮食、商贸中心,全国四大铁路客运中心之一。高速道路:广州近年加快建设环珠三角的高速公路网络,城市道路主骨架基本建成。2010年,广州已拥有9条基本覆盖各区、与珠三角主要城市相连、总里程达到255公里的地铁线路。为迎接亚运,广州市快速公交(brt)天河路—中山大道—黄埔东路走廊线自2008年动工后,2010年2月20日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二、生活环境优美广州素有“花城”的美誉,是一个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广州以“绿色亚运”建设为动力,“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二期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林木绿化率达44.4%,森林覆盖率达38.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01平方米,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污水处理系统和西江引水、北部水系补水等具有重大意义的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广州市还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面推行了机动车排放国ⅲ标准,实施绿色公交工程,全市85%的公交车和100%的出租车已使用lpg清洁能源,中心城区限行摩托车,特别强化了工业企业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促进空气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4.3%。广州还荣获过“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和“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等称号。广州亚运城作为亚运会最大的主体工程,项目总投资达129.2亿元。亚运城占地面积27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由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媒体村、国际广播中心和主新闻中心、亚运公园及比赛场馆等部分组成。项目建成后,能满足比赛期间各国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入住和新闻工作需要。三、人力资源丰富广州市人力资源丰富密集,可以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围绕“祥和亚运、绿色亚运、文明亚运”目标,广州市2010年大力实施“亚运人才工程”。目前,广州地区人才资源总量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才资源达到180万人左右;技能人才约19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约20万人;留学人员达到2万人左右,在校大学生达到80万人。每十万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包括在校大学生)达到2.4万人,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达到15万人左右;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4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研究生、本科、专科人才比例调整为8.5:43.4:48.1,高、中、初级人才比例调整为12:38:50。2009年上半年,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总量为160.7万人次,其中用工需求82.3万人次,劳动力供给78.4万人次,求人倍率1.05,趋向于1。从求职者特征分析,男性与女性比例为7:3,年龄结构为34岁以下的劳动者占50.1%,两成以上的求职者具有技术等级或职称。以亚运会为契机,随着政府宏观政策从增长优先到发展优先过渡,制造业的高端发展、产业的深化转移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高级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趋向增长,届时广州市人才资源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四、政务服务便捷广州市政府注重服务企业和公众,提供便捷周到的政务服务。政务服务中心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是市政府以服务企业为主要目的设立的,集中了涉及企业投资、经营、管理的主要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及其配套服务事项,撤销了工商、规划、国土房管等职能部门的办事大厅,集中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对外服务,实现一个窗口对外;海关、检验检疫等中央驻穗机构均已进驻,实现了“注册登记服务一条龙”、“固定资产投资一条龙”和“贸易管理一条龙”。政务服务中心从2008年2月28日正式对外服务至今,秩序井然,运行顺畅,市民反映良好。2009年,市政务服务中心共受理案件479838件,群众对市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的满意率达到100%。电子政务广州市是国内电子政务建设开展得较早的城市,经过多年的大规模投入,电子政务在信息公开、基础设施、网站、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政府加强城市管理、转变职能、增强政务协同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市43个政府部门和12个区(县级市)政府均设立了部门政府网站,超过90%的政务信息通过政府网站对外发布。市政府门户网站构建了一站式网上办事服务大厅,按服务深度分为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在线咨询和投诉、状态查询、在线受理等不同层次,对分散在各个部门网站的办事服务项目进行梳理、重组,按最方便用户操作的布局进行设计,有机整合了各部门网站网上服务资源,使社会公众能够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大厅,方便地享受各种公共服务。法规政策说明会广州市法规政策说明会始创于1999年。十年来,坚持把举办法规政策说明会作为改善全市投资软环境的重点工作,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截至目前,法规政策说明会已成功举办42次,参加企业逾万家,参加人数累计逾2万人次,宣讲法规政策200多项,互动解答问题1100多个,收集意见建议1300多条。说明会在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打造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优化广州营商环境,构建和谐外经贸发展体系,推进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果。这一制度将继续成为政府和企业沟通的桥梁、政策法规宣传解释的窗口。五、保护知识产权广州市重视对企业、个人的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推动商标专利的维权和执法工作。2009年,广州市专利申请量16530件,同比增长18.2%,其中:发明5042件,同比增长24.6%,占全部申请量的比例为30.5%,比去年增加1.6个百分点;专利授权量11095件,同比增长37.3%,其中:发明专利1516件,同比增长35.1%。《广州市亚洲运动会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广州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两部政府规章先后立法;实施了《广州市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指导意见》,对企业维护专利权提供有效帮助;持续开展保护知识产权“雷雨”、“天网”专项行动,出动专利行政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立案处理专利侵权纠纷28件,查处各类假冒专利行为件82件,有效遏制违反专利法律法规的行为发生;进驻105届、106届广交会以及广博会、国际汽车展、国际家具展等30多个大型展会开展知识产权宣传保护工作,协助大会处理各类专利侵权纠纷近千件,维护展会正常交易秩序;推进行业协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部,并对“正版正货”试点企业进行培训,建立知识产权自律保护的长效机制。此外,还围绕广州市重点工作突出对亚运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广州、佛山、汕尾、东莞四亚运举办城市知识产权联合执法机制,并协助亚组委对65种广州亚运会特许产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目前,市知识产权局与市外经贸局正合作筹建广州市涉外知识产权预警平台,拟为广州市提供外向型国外知识产权的查询服务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预警发布平台。六、维护公平贸易广州市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构建符合wto规则的贸易救济工作体系,维护贸易公平。具有广州特色的案件应对机制。从2005年起,广州市外经贸局开始建设具有广州特色的贸易摩擦案件联动应对机制,由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协同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案件。政府部门通过专案法律培训和专业法律咨询为企业应诉提供协调指导,先后印刷《广州市企业贸易摩擦应对指南》反倾销、反补贴系列,从法律程序、预防策略、应对实操以及热点问题解答等方面为企业应诉提供指引。全市各行业商协会、律师协会等中介组织发挥桥梁作用,通过组织应诉、选聘律师、开展行业抗辩等方法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提供帮助。企业作为应对主体,积极主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案件。作为外贸重镇的广州2009年全年应对全球贸易摩擦案件15起,金额超过3亿美元,涉及钢铁、轻工、纺织、化工等行业,有效地维护贸易公平。完善广州市进出口预警监测机制。以市外经贸局与广州海关等政府部门为主体,律师协会、家具协会、电子协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行业组织为示范点,全市12个区(县级市)的重点外向型企业为预警对象的广州市进出口预警监测机制正不断完善。预警机制通过对广州市进出口额前30位产品的数量和价格的数据形态进行科学分析,对历年来发生过贸易摩擦案件的产品项目进行跟踪监测,发布预警信息供外向型企业决策参考。此外,各行各业的协会及企业也可以申请成为新的预警点,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对所在行业进行监测。推进珠三角公平贸易联合应对机制。根据由广州市外经贸局牵头,联合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8个城市共同签署的《珠三角地区公平贸易联合应对机制备忘录》精神,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将在信息收集与共享、联合应诉、公平贸易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案件。在经济水平较发达、产业结构相似的珠三角城市间构建一体化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符合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可以为珠三角企业应诉贸易摩擦案件提供更多便利和优质的服务。七、口岸通关高效为更好地扶持外向型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广州市进一步加快“大通关”建设,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口岸通关效率,为企业抢抓订单和调结构提供较好的通关环境。一是出台一系列措施扶持企业应对危机。在“大通关”框架下,广州海关出台《关于支持促进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黄埔海关出台《促进企业发展八项措施》。广东检验检疫局出台《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服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工作意见》,并在2009年减免广州地区农产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1000多万元的检验检疫费负担。广州港务局出台《关于支持港航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若干措施》。二是全面启动分类通关改革试点工作。广州海关、黄埔海关实施差别化作业通关管理模式,对不涉证、不涉税的低风险报关单由计算机自动审核验放,作业环节得到简化,通关效率得到有效提高。经统计,广州海关86.55%的出口报关单经风险分析判定为低风险,出口货物平均当天放行率达到99.79%。黄埔海关海运现场超过65%的出口报关单、约22%的进口报关单可享受“低风险快速放行”优惠待遇,其中事后交单的出口报关单从电子申报到海关放行的平均时间可缩短至3分钟以内,进口报关单申报到放行只需要10分钟,货物在港口滞留时间明显缩短。三是实行跨辖区、跨关区直通放行制度。检验检疫、海关大力实施通关业务模式改革先行先试,建立了在省内实行跨辖区、跨关区直通放行制度。广州检验检疫局与广州海关以同时符合广州海关出口分类通关“事后交单”和检验检疫出口免验、绿色通道或一类管理条件的企业作为试点,逐步建立检验检疫合格评定体系下的关检合作快速通关机制,开创了关检便利通关待遇直接对接的新方式。四是进一步改善重点口岸通关环境。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查验单位实行每周7天工作制,海关、检验检疫接受大类项目报关和英文舱单申报、允许查询报关报检办理状态,对已办妥预检手续的入境船舶到港后即可装卸作业。广州海关、黄埔海关扩大“舱单互认”通关模式的适用码头,并开发了“舱单互认”信息系统,为南沙港区开辟更多的货源地和提高现场通关效率。今年通过舱单互认通关模式操作的集装箱达到22227标准箱,同比增加43%。南沙检验检疫局为大型家电企业建立南沙电器出口绿色通道。五是进一步加快收结汇和出口退税工作效率。外汇管理部门制定了《异地付汇管理操作指引》方便进口企业异地付汇,制定便利措施方便来料加工企业超比例收汇登记,放宽企业办理远期收汇备案的时间限制。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进出口报关、收付汇、出口退税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国税部门大力推进出口退税审核辅助系统和网上申报退税,提高出口退税办理效率,充分发挥了出口退税支持我市外贸出口增长的积极作用。六是进一步提高企业对通关建设的参与度。继续实施大通关监督员制度,经常性地听取企业的意见,使相关部门与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口岸各部门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听取企业对“大通关”的意见和建议,对企业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还进一步加强了与重点企业的联系。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国税等部门召开了一系列通关政策宣讲会,边检部门开展“边检大走访”活动,深入基层342次,通过对393家单位发放调查问卷找准并解决“大通关”建设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问题。“大通关”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广州口岸业务量的发展。广州港货物吞吐量完成3.64亿吨,其中外贸货物8334万吨,同比均分别增长了4.9%。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655万标准箱,其中外贸货物185.7万标准箱,分别同比增长了1.7%、0.1%。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3705.1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409.9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10.8%、3.4%;货邮吞吐量95.5万吨,其中国际货邮吞吐量41.9万吨,分别同比增长39.3%、110.4%。广州口岸出入境人员734.81万人次,出入境交通工具8.61万艘(架、列)。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