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篇
环境篇• 广州营商环境
广州营商环境
广州是一座有着2220多年历史的商业文化城市。自秦汉至明清2000多年间,广州一直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汉代,中国船队从广州出发,远航至东南亚和南亚诸国;唐宋时期,广州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大港,还首设了全国第一个管理外贸的机构——委任市舶使;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特殊开放的口岸,在较长时间内曾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城市。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一年两届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办,以规模最大、时间最久、档次最高、成交量最多而荣膺“中国第一展”的称号。2007年第100届起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广州是一个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享有“花城”的美誉。广州市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和“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等称号,已经建成城市五大污水处理系统,全面推行了机动车排放国ⅲ标准,实施绿色公交工程,全市85%的公交车和100%的出租车已使用lpg清洁能源,中心城区限行摩托车,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广州还将以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为标杆,以“绿色亚运”建设为动力,进一步实施“森林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宜居城市增绿行动计划”和“花园城市建设行动纲要”,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广州的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55%,全面提升城市环境的绿化、美化、生态化和艺术化水平,为建设“首善之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43.09亿开始,平均5年翻一番,2008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了8000亿元,经济总量从1989年开始连续19年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广州市2008年人均gdp为81233元,按常住人口平均数计算折11696美元。
广州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汽车、石化、电子信息为三大支柱产业,形成门类相对齐全,综合配套能力、科技研发能力较强的现代工业体系。近年来,随着生物医药、高新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广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8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6%,已经成为拉动广州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广州拥有零售商业网点10万多个,为全国十大城市之首,专业批发市场900多个,市场和消费规模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直接影响和引领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消费趋向。作为行业风向标与价格晴雨表的“广州价格”,充分凸现了广州作为华南经济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二、基础设施建设
广州具有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空港、海港和信息港条件优越,有国家枢纽白云国际机场、有位居世界第五的广州港以及一流的信息交换枢纽。广州还有四通八达的铁路、高速公路和快速轨道交通组成的现代交通网络。很快,广州将以“三港双快”(空港、海港、信息港,高快速道路、快速轨道线)为主骨架的现代化交通网络迎来2010年亚运会。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是按照航空中枢理念设计和建造的国家三大枢纽机场之一,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先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际机场之一,现有国际航线57条,国际全货运航线9条,连通全球五大洲的主要城市。2010年二期工程完成后,预计客运量将上升到3800万至4000万人次,成为辐射国内、东南亚和中东,连接欧、美、澳及太平洋地区的综合性中枢机场。
广州港地处珠江水系东、西、北三江交汇点,国际海运通达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2008年,面对自然灾害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在全国港口外贸集装箱业务普遍遭遇寒潮的重大考验下,广州港不断增强港口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货物吞吐量达到3.47亿吨;积极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集装箱吞吐量持续高速增长,从2007年的926万标箱,增长到2008年的1100万标箱,同比增长18.8%,跻身世界集装箱大港行列。未来几年,广州港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计划投资270多亿元,重点推进南沙港区三期、新沙二期、出海航道三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至2010年,广州港将成为极具竞争优势的现代化国际强港。
耗资41亿元的广州新火车站将于年底建成为广州铁路交通的主导车站,届时,广州火车站不会停止使用,但大部分线路迁往新站,而且未来时速达300公里的京广客运快速专线的终点将设在新站。新站建成后,将成为一个新的交通、饮食、商贸中心,全国四大铁路客运中心之一,并成为亚洲最大规模的一流站场。
广州近年加快建设环珠三角的高速公路网络,城市道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广州地铁建设全面提速,全市有7条地铁线铺开建设,到2010年,广州将拥有9条基本覆盖各区、与珠三角主要城市相连、总里程达到255公里的地铁线路。
广州城市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是国内三大通信枢纽和互联网交换中心之一,三大国际出入口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近几年,以建设“数字广州”和国际“信息港”为目标,积极推进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取得新发展,广州信息化综合指数位于国内前列,已被列入国家信息化试点示范城市,2010年创建国家信息化示范城市。
广州是全国邮政通信的主要枢纽,邮件通达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州邮政下设75个支局,165个邮所,管理属下382个营业网点;设有储蓄、营业的网点共177个,与全国45000个乡镇以上网点联网,实现了全国通存通取;有投递揽收站点168个,投递道段2600多条,总投递里程3.9万公里。邮政业务总量、业务收入均居全国省会城市的首位。
三、通关便利化
通关便利是大通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州各口岸查验单位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口岸通关效率,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深化通关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整体通关效率。广州海关大力推进通关监管作业运行改革整合试点工作,现场报关接单平均作业时间由1个半小时缩减到50分钟。黄埔海关进一步推行守法便利通关程序,扩大便利通关的适用范围,加大推广力度,使更多企业享受便利通关待遇。广州检验检疫局深化业务改革,创新开展“集中统一管理,口岸多点验放”业务模式,下放检验检疫权限,方便企业就近办理业务。广州海事局通过加快审批电子信息化建设,提高危险品网上申报审批和国际航行船舶进口岸审批工作效率。广州边检总站通过规范执勤用语、服务定式、监督检查等措施,大力推进精细、周到的边检服务。广东检验检疫局大力落实国家有关降低检验检疫收费的规定,2008年广州地区农产品出口企业减轻检验检疫费用约500万元人民币。
重点口岸通关环境取得较大突破。2008年4月广州市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广州白云空港货物通关工作效率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完善货物报关作业流程、提高货物中转效率、创新白云机场检验检疫模式等工作措施。白云机场海关对不涉及查验且单证齐全、有效的企业申报6小时内办结进口通关手续(先税后放除外),3小时内办结出口通关手续。白云机场东莞货站顺利投入运营,珠海货站加快建设。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已经开展试运行,口岸查验单位制定了专门的监管操作规程,创新转运中心海关中转监管业务流程,简化申报、缩短申报时间,解决华北、华东地区进出境快件二次转关问题。南沙港区正式对外开放通过国家验收,并荣获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的“国际卫生港口”称号,成为全球首批国际卫生港口之一。广州海关和黄埔海关联合在南沙港区、黄埔港推广一关通“舱单互认”业务模式,提高了船舶监管和出口结关手续的办理效率。南沙港区通过“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及一关通“舱单互认”等监管模式,与国内60多个港口开展转关业务。
进一步加快收结汇和出口退税速度。2008年7月国家开始实行新的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和货物贸易项下外债登记管理规定,外汇管理部门积极妥善解决新管理办法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各种政策宣讲会解读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系统操作要求,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外汇管理新政,还开发了“出口收汇核准件管理系统”,提高进出口核销业务处理效率。国税部门大力推进出口退税审核辅助系统和网上申报退税。
建立以企业用户评价来检验通关建设成效的标准,进一步提高企业对通关建设的参与力度。口岸各部门大力发挥“大通关”监督员的作用,对监督员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市国税局制定了《大型出口企业业务座谈会制度》,加强税企沟通,听取企业意见。检验检疫局全面开展“服务企业百日行动”,并成立了“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工作小组,开通了“应对技术贸易壁垒服务网”,帮助企业应对技术壁垒。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等部门与广州港集团、联邦快递等重点企业签订合作备忘录,对企业实行直通式通关服务。
四、人力资源
广州人才资源密集,既有高层次人才也有大量工作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劳动者,完全可以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65所普通高校及独立学院座落在广州市区内,在校研究生近5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学生60多万人。广州拥有技能人才近150万人,形成一支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中、高级工为主体的高级蓝领技能人才队伍。
根据广州市人才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广州地区人才资源总量中留学人员达到2万人左右;在校大学生达到80万人;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才资源达到180万人左右;技能人才19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0万人。
五、贸易投资促进
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是广州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外商投资的法规政策,拟订全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的政策和规划,统筹全市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负责全市对外贸易促进和运行监测,是贸易投资促进工作的主要推动者。市十二个区、县级市外经贸部门都设立了贸易投资促进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州分会和广州市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分别是广州市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促进机构。
贸易投资促进官方机构致力于向全球推广良好的投资环境,推介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组织境内外的各类投资者实地考察,协助投资前期市场调研、寻找合作伙伴;安排联系各政府职能部门、机构及商会;承办各类投资促进和宣传推广活动,为投资者提供最新、详实的投资宣传文字和多媒体资料;提供投资政策咨询和专业化投资顾问服务。贸易商和投资商通过这类机构可以深入了解政策、法规、贸易投资指南和信息,获得全方位专业咨询服务。
“广州外经贸局”网站和“投资广州”网站是广州市贸易投资促进的官方网站。
六、政务服务
政务服务中心
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是基于23年前全国第一个专门为外商投资服务的专业机构“市外经贸一条街”,广泛参考其他城市行政服务中心先进经验升级转型而成,实现了注册登记、固定资产投资审批、贸易管理3个审批一条龙的服务链条,一个窗口对外的“一站式”服务。市政务服务中心从2008年2月28日正式对外服务至今,秩序井然,运行顺畅,市民反映良好。首期进驻该中心的政府职能部门31个,共计450名工作人员和201个服务窗口,共提供736项行政审批服务。截至2008年12月31日,市政务服务中心总共受理案件509577件,群众对市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9.99%。
法规政策说明会
1999年广州市政府在全国首创综合性的外商投资法规政策说明会,十年来坚持每季度举办一次,已连续举办了39次,参会企业代表接近20000人次,宣讲国家、省、市新出台的法规政策200多个。及时、免费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解答法规政策的说明会场场爆满,得到外商和社会普遍好评,成为广州市外经贸工作的知名品牌。2009年法规政策说明会迈入十周年,这一制度将继续成为政府和企业沟通的桥梁、政策法规宣传解释的窗口。
电子政务
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行电子政务,以政府网站作为主渠道,积极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取得了长足进展,全市超过90%的政务信息通过政府网站对外发布。“网上政务服务”是政府服务的一大亮点。市政府门户网站构建了一站式网上办事服务大厅,按服务深度分为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在线咨询和投诉、状态查询、在线受理等不同层次,对分散在各个部门网站的办事服务项目进行梳理、重组,按最方便用户操作的布局进行设计,有机整合了各部门网站网上服务资源,使社会公众能够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大厅,方便地享受各种公共服务。
七、知识产权保护
广州市作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2008年,广州市专利申请量13968件,同比增长15.9%。其中,发明4039件,同比增长39.6%;专利申请数量和结构正在稳步提升和改善。广州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加快出台《广州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加强专利执法队伍建设,充实、配备工作人员和业务装备,有全国第一支从事专利执法的知识产权稽查队。不断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协作机制,加强案件的受理、移送、立案、侦查、起诉和审判等工作。加大了对知识产权重大刑事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海关对侵权行为的风险管理,推进和落实海关备案制度,建立海关边境保护和地方执法保护协同作战的有效机制。
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专项保护工程:制定和实施《广州市知识产权保护纲要(2008-2010)》加强省市执法平台建设,建立跨地区执法协作机制。加强对企业商标使用的监管,建立商标长效监管机制;加大对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商标侵权的监管力度,强化市场开办者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对大型批发市场的监督管理,重点查处假冒他人专利行为;实施《广州市举报冒充和假冒他人专利行为奖励暂行规定》等政策措施。加强动漫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组织开展对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盗版侵权行为的专项整治和严厉打击未经批准的非法互联网文化经营专项活动。集中查处生产销售伪劣食品、汽车零配件和假冒伪劣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生产印刷假标识、假包装物和伪造、冒用国内外知名品牌产品的名称、厂名、厂址,伪造、冒用他人质量标识等违法行为。
此外,广州市知识产权局与广州仲裁委员会合作成立广州市知识产权仲裁中心。作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之外有效的第三条纠纷解决途径,该仲裁中心旨在为达成仲裁协议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当事人提供专业、便捷和有效的服务,并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和宣传。
八、贸易救济
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幅放缓,发达国家中保护就业免遭低成本国家竞争的呼声越来越高。国际需求减少,贸易增长乏力,导致世界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广州市建立了符合wto规则的贸易救济工作体系,保障贸易公平及企业合法权益。
牵头组建珠三角公平贸易联合应对机制。针对国际贸易摩擦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由广州市外经贸局牵头,联合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珠三角8个城市的外经贸主管部门共同签署了《珠三角地区公平贸易联合应对机制备忘录》。根据《备忘录》,珠三角地区九个城市将在信息收集与共享、联合应诉、公平贸易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案件。珠三角九市合作机制设立以来,在国际贸易摩擦重大案件的应对中已经逐渐发挥其效能。九市政府加强了贸易摩擦应对的配合与相关资源的整合;政府为企业提供的信息服务和咨询突破地域界限;不同市的涉案企业在政府指导下开始合作应诉,共同承担费用,取得了良好的应诉效果。
不断完善进出口预警机制。由广州市外经贸局与广州海关等政府部门;总商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律师协会等行业组织;全市12个区、县级市的重点企业共同建立了广州市进出口预警联系工作制度作为预警机制的基础。预警机制同时对广州市进出口额前30位产品的数量和价格的数据形态进行科学分析,并对历年来发生过贸易摩擦案件的产品项目进行跟踪监测。此外,企业或行业协会还可以申请成为预警示范点,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共同合作对所在行业进行个别关注预警。这类预警报告和监测成果可以通过市外经贸局网站随时浏览,也可以从月刊《广州市进出口公平贸易简报》或季刊《进出口公平贸易专刊》获得信息。
建设广州特色的案件应对机制。作为外贸重镇的广州2008年遭遇贸易摩擦案件24起,涉及钢铁、轻工、机电、化工等行业,涉案金额超过1.2亿美元。从2005年起,广州市外经贸局开始建设具有广州特色的贸易摩擦案件联动应对机制。《广州市企业贸易摩擦应对指南》,从法律程序、预防策略、应对实操以及热点问题解答等方面为企业应诉提供指引。政府部门通过专案法律培训和专业法律咨询为企业应诉提供指导;全市各行业商协会、律师协会、会计师协会等中介组织发挥桥梁作用,通过组织协调应诉、集中选聘律师、开展行业无损害抗辩等方法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提供帮助。
九、营商环境评估
由世界银行与中国社科院共同合作的《2008中国营商环境报告》通过考察与营商环境有最密切关系的开办企业、注册产权、获取信贷和强制执行合同四项指标,比较了中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差异,对不同地区的营商便利度进行整体评估,认为沿海城市的营商环境最佳,而广州的综合排名最高,其次为南京、上海、杭州、济南、福州、天津和北京。
开办企业便利程度:开办企业便利与否是衡量营商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根据国家现行法律规定,开办一家新企业一般需要办理14个步骤,过程至少涉及10家机构。而广州是耗时最短的城市,由于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可以受理多个审批事项,步骤得到简化,开办一个有限责任公司的全部流程只需要13个步骤,需时28天,不计法定注册资本的一般开支占广州人均年收入的6.3%,远低于全国41天的平均时间和11.5%的成本费用指标
登记物权难易程度:通过登记确保所有人对财产所有权的机制有助于激励商业投资和交易。广州已经实现了“房屋土地两证合一”,登记注册程序相对便捷透明,需要8道程序,约35天,所需花费的成本(含各种税费)是物产价值的3.7%,而国内平均时间是52天,最高成本达到物产价值的6.8%。
获取信贷便利程度:企业能否便利地获取信贷是营商环境宽松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办理贷款过程中,设立和登记担保物权的时间和成本,反映了获取信贷的便利程度。在广州用动产抵押贷款,设立和登记担保物权的整个过程需要11天,抵押贷款的平均成本约为贷款额度的2.4%,而一些内地城市需要3到7周完成相关程序,融资成本高达4.7%。
强制执行合同效率:法院如能高效解决合同纠纷,将使企业更愿意开拓新市场,发展新客户。在司法系统的效率方面,广州作为效率最高的城市,通过司法程序强制执行合约,从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至判决执行收回欠款约需120天,诉讼程序的法定成本(含诉讼费、执行费、律师费等)平均为标的的9.7%。东南沿海城市通过司法程序强制执行平均需要230天,成本是11.5%,耗时最高的地区则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成本最高的地区花费平均为标的额的29.9%。
综合上述四项指标的比较,广州市营商环境在全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综合排名第一。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