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篇

发布日期:2009-04-14 09:48:00 来源:广州市商务委 字号:
广州营商环境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广东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华南地区中心城市。广州位于东经¬113°17',北纬23°8',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南海,毗邻港澳,中国的第三大河——珠江¬从市中心穿流而过。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雨量充沛,温度宜人,四季花开树茂,物产资源丰富,具有“花城”的美誉。现辖有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萝岗、南沙等10个区,以及从化、增城2个县级市,总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为3718.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0.02%。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其中户籍人口750多万。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对外往来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广州就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贸易大港。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年春、秋两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办(从2007年起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02届。一、经¬济概况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全市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43.0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050.78亿元,增长4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907元增加到2007年的71219元,增长2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广州具有完善的产业配套和集聚,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工业发展进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新阶段,以汽车、石化、电子信息为三大支柱产业,已形成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科研技术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较强的现代工业体系。生物医药正培育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广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已初步成为华南地区的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信息中心,经¬济集聚和辐射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广州还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商品集散地,拥有商业网点10多万个,平均每千人拥有商业网点25.7个,为全国十大城市之冠。大型购物商场、货仓式批零自选商场、集贸市场等构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网络。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595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0996.58亿元。在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25%,金银珠宝、文化办公用品、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30%以上,消费规模在中国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广州市场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直接影响和引领珠江¬三角洲4000多万相对富裕人口的消费取向。二、交通运输广州是华南地区的海陆空交通中心,具备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有一流的白云国际机场、位居世界十大港口之列的广州港,以及四通八达的铁路、高速公路和快速轨道。到2010年,广州将基本建成以“三港双快”(空港、海港、信息港,高快速道路、快速轨道线)为主骨架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一)海运广州港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从珠江¬口进港,依次为虎门外港区、新沙港区、黄埔港区和内港港区,其中虎门外港区与香港毗邻,国际海运通达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广州港地处珠江¬水系的东、西、北三江¬交汇点,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在广州交汇,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200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41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920.3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8.3%。目前,广州港南沙港区加快建设,实现了由内河港向海港的拓展,广州港将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强港和华南地区现代物流最大的中心节点。(二)陆路运输铁路有京广复线、广茂线、广梅汕线、广深线、广九准高速铁路,还有建设中的广珠澳铁路、武广客运专线,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广州新火车站已动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四大铁路客运中心之一、亚洲最大规模的一流站场。公路运输已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105、106、107、205、324国道为骨架,三道环线为系带,连接各条国道,贯通广东省内97%以上的县、市、镇,并接邻近省市的公路网络。市交通设施和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初步建成城市快速交通骨架网:内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北二环高速公路、新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华南南路一期工程、广园东路以及四条内环路放射线。广州地铁建设全面提速,全市有7条地铁线铺开建设,2006年底营运里程达到116公里,首次超过北京,紧追上海。到2010年,广州将拥有9条基本覆盖各区、与珠三角主要城市相连、总里程达到255公里的地铁线路。(三)空运白云国际机场位于广州市北部,距市中心22公里,是中国大陆按照中枢理念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现代化机场,现已被民航总局确定为中国的三个中枢机场之一。新机场交通便利与火车站、南沙海港联为一体,强化了广州的交通枢纽功能。新机场可满足现有最大型飞机全重起飞要求。2007年,机场旅客吞吐量3095.51万人次,跃居内地机场第二位,跨入世界大型航空枢纽机场行列。三、公用事业近年来,广州保持对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强度投入,城市供电、供水、供气、公交等公用事业稳步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信息等公共设施以及旅游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一)城市信息化广州市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内三大通信枢纽、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互联网三大国际出入口之一。广州电信、广州宽带、联通、网通、铁通、盈通、长城宽带等多家电信和网络运营商在广州开通了ip宽带城域网。目前广州市已建成了高带宽、覆盖全市、可靠安全、技术先进和服务种类齐全的优质宽带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光纤铺设到小区及部分商厦,并建立了宽带数据、交互式视频等业务平台。广州市话程控化、市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均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创建国家信息化示范城市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城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7%。(二)邮政通信广州是全国邮政通信的主要枢纽,邮件通达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邮政扩展了特快专递、邮政快件、集邮、邮政储蓄、国际汇兑等业务。2007年,邮电业务收入达到236.16亿元。(三)市容环境广州市城市形象和环境构造日趋完善,青山、碧水、蓝天、绿地、鲜花、树木,生意盎然。大型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82.8%。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91.8万吨,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2.34%。环卫公厕全部免费开放。全市85%的公交车和100%的出租车使用清洁能源,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目前,广州已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广州市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根据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的条例、标准。对建设项目,特别是有污染的项目,在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均进行相应的环保审批,并实行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目前,全市正实施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战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力,引导企业在搬迁改造中实现技术升级。2007年,全市各项节能减排指标控制良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2%和8.8%,节约标煤约20万吨,节水300万吨。全市累计形成9.8万吨/年的脱硫能力,关闭水泥厂19家,淘汰¬落后生产产能533万吨。(四)医疗服务广州拥有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2007年,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605个,其中医院227个,有床位数5.16万张;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7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执业医师)2.96万人。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为3.95/10万和5.24‰,继续保持在较低的水平。逐步建立了政府对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补偿机制和大型医院对口帮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测、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四、人力资源广州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全市拥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普通高等学校63所,成人高等学校11所,培养研究生的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24所,在校研究生4.98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学生67.93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07所,在校学生23.74万人。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学术团体建立了合作关系。广州每年还吸引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有院士、博士、硕士、学士,还有大量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技术熟练的劳动者,仅南方人才市场的人才交流量平均每年就达30万人。广州正以其发展速度快、发展前景好、创业环境优的优势不断吸引着大量国内外各类人才,完全可以满足不同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五、贸易投资促进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是广州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的工作部门,是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政策的制订者,也是贸易投资促进工作的主要推动者。负责制订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发展规划,统筹全市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对外招商,负责全市对外贸易促进和运行监测,以及协¬调管理企业对外投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州市分会和广州市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分别是广州市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促进机构。“广州市外经¬贸局”网站和“投资广州”网站是广州市贸易投资促进的网站。全市各区、县级市外经¬贸部门都设立贸易促进和外商投资促进机构,致力于向全球推广良好的投资环境,推介各区、县级市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组织境内外的各类投资者实地考察,协¬助投资前期市场调研、寻找合作伙伴;安排联络各政府职能部门、机构及商会;承办各类投资促进和宣传推广活动,为投资者提供最新、详实的投资宣传文字和多媒体资料;提供投资政策咨询和专业化投资顾问服务。贸易商和投资商可以通过这类机构,深入了解政策、法规、贸易投资指南和信息等,得到全方位的专业咨询服务。六、通关便利化围绕着“大通关”工程建设,市外经¬贸局在市大通关协¬调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积极协¬调广州口岸查验单位出台了一系列便捷通关措施,切实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一)推出以提高通关效率为核心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广州海关和黄埔海关全面推进“属地报关、口岸验放”业务,推广“一关通、一站式”的一体化监管流程。对诚信守法企业推行守法便利通关程序,实行信任性估价和信任性验货。检验检疫部门设立了报检专窗,实行直通式报检、“快速核放”、绿色通道、跨关区直通式通关和报检单证电子化等便利措施,全面推进检验检疫电子监管系统的应用,积极推进分类管理和免验工作,广州市虎头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广州第一家出口免验企业。广州边检总站推行入出境船舶网上验证,基本实现船舶停泊后可以直接装卸作业。外汇管理部门积极扩大“网上核销系统自动审核功能系统”的应用,有80%的核销单实现了自动审核。海事部门积极推进口岸查验业务电子信息化,测试应用“船载客货管理系统”。港务部门不断完善港口通关环境,港口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广州港集团建立南沙港口岸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了南沙港区的通关建设。(二)强化口岸部门间协¬作和数据共享在“大通关”的统一框架下,口岸各部门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大力推进通关合作。广州海关、黄埔海关与广东省机场集团、广州港集团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提出了“舱单互认、就地报关”、“监管互助、数据共享”、“珠江¬驳运快线”等多种通关方式和优质监管服务。海关与检验检疫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关检合作专题小组,整合关检管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在诚信企业管理上,针对双方评定的诚信企业对象不同,及时向对方通报诚信企业名单和资信情况,互相认可诚信企业的资信,给予便捷通关的便利。定期交换辖下企业的业务信息,建立防范走私违规的合作机制。广州海关和黄埔海关建立通关合作模式,研究制定了数据共建共享、监管互助、舱单互认,建立通关一体化监管流程。海关和外经¬贸部门进一步推进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实现了审批和监管的一体化。(三)加快广州电子口岸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国家电信公网资源,逐步将地方各行政管理机关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电子底帐数据集中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在统一、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物理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正在分步实施各行政管理部门可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 这样,有利于增强管理部门的综合效能,使管理部门在进出口环节的管理更加完整和严密,有利于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四)重点推进白云空港大通关建设2007年,市“大通关”协¬调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提出加快重点口岸的大通关建设,把白云空港大通关建设作为全年的工作重点锐意推进。各口岸查验单位提出了一系列提高白云空港等重点口岸通关效率的措施。空中报关业务取得突破,机场海关对鲜活货物全面实现了空中报关,在白云机场53条航线中,33条实行了空中报关。继续推广“多点报关,机场验放”和“卡车航班”,在东莞开辟了首个异地货站业务。启动了“跨境快速通关系统”,美国西北航空公司正式开通了香港至广州跨境快速通关卡车快线,成为应用该模式的首家企业。广州海关、黄埔海关和机场集团等单位签订备忘录,共同承诺推行“舱单互认,就地报关”业务,还积极开展白云国际机场“旅客中转流程”改造的探索,这些措施收到初步成效。市“大通关”办公室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借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香港国际机场的经¬验,反复听取各成员单位的具体意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广州白云空港货物通关工作效率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完善货物报关作业流程、提高货物中转效率、创新白云机场检验检疫模式、加快空运货站建设、提高机场和航空公司地面作业能力和效率、实现白云空港口岸各部门之间通关业务的互联和信息共享、完善货物通关服务时间工作制度、对诚信企业采取更为便利的通关措施、设立白云空港货物“大通关”工作经¬费等九项具体措施。(五)初步建立重点口岸“大通关”量化统计制度市“大通关”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海关、检验检疫、边检、白云机场、广州港制定了《关于建立广州市重点口岸“大通关”量化统计制度的意见》,明确了统计项目、统计部门、通关时间、统计办法等事项,并在2007年第三季度正式试行统计工作,为提高通关效率提供了量化的依据。(六)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和南沙港区对外开放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关、外经¬贸、发展改革、国税、检验检疫等部门积极推进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和南沙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目前国务院已批准在广州保税区内设立广州保税物流园区,与黄埔新港实行区港联动,规划面积0.507平方公里。南沙通过公共型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模式进行货物实际进出口运作,南沙保税港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上报国务院。广州市发改委牵头编制了《广州市物流园区控制性规划》,并统筹安排2000万元用作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保税物流园区的建设。广州港务局制定措施规范船舶港口服务和港航企业的经¬营行为,加快出海航道建设,推进广州港整体水域开放。国务院于2007年12月7日印发《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广州港口岸南沙港区对外开放的批复》,同意南沙港区和汽车码头水域和岸线对外开放,“大通关”配套建设的大力推进,为广州市“大通关”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七)完善以用户评价为核心标准的监督员制度自2006年底建立“大通关”监督员制度以来,目前已聘任了来自外贸企业、货代公司、运输公司、报关公司等单位的34名监督员,召开了三次专题座谈会,监督员充分肯定了口岸查验部门近年来坚持改革,通关效率明显提高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提出了相关问题和建议。口岸各部门大力支持监督员工作制度,普遍认为监督员工作制度让查验单位听到更加直接和真实的情况和意见,让口岸查验单位工作更加有针对性。2007年下半年,市“大通关”办公室召开了“监督员”座谈会,听取了监督员对广州口岸通关的意见和建议,监督员的意见引起了口岸有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如广东检验检疫局领导就监督员反映的意见作专项工作安排,召开相关分支局领导和“大通关”办公室领导的专题座谈会,对监督员反映的意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广州海关对监督员反映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让企业进一步享受便捷通关待遇的措施和妥善解决转关货物重量误差的结关办法,并解决了企业提交出口发票格式不统一、加工贸易核销表格式不一致等问题。七、政务服务为全面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优化政务运作机制,创新政务管理服务模式,推进依法行政,广州市政府在珠江¬新城设立了方便企业和市民办事的政府集中服务场所——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由广州市政务管理办公室管理,提供“一站式”和“一条龙”服务。中心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集中了涉及企业投资、经¬营、管理的主要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及其配套服务事项。广州市外经¬贸局、规划局、市建委、市交委、市国土房管局等31个政府职能部门在广州政务服务中心内共开设有201个服务窗口,提供多达730项的行政审批服务。政务服务中心还编制了审批流程卡,引导市民按流程办事。每个进驻部门都印制了服务手册,每个审批项目均有《办事指南》供市民免费取阅。中心还设有自助查询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排队叫号系统等多种信息化服务。与此同时,网上中心同步建立,市民通过互联网可访问政务中心网上审批系统和门户网站,进行网上预审、网上申报、网上咨询、网上反馈、网上查询、网上投诉,获得公开的政务服务和政务资讯信息。网站还公布进驻审批项目的依据、材料、程序、时限、收费依据与标准等,提供表格下载等服务。政务服务中心采取多种措施监督效率,现场专设投诉监督热线020-38920133。电子监察还以电子眼监控现场办公情况并以内部电子系统记录并监督办结时间,市监察局及市法制办分别在大厅内设行政效能监测点和行政执法监督室。现场“民心箱”则收集市民的投诉和建议,设专人回复。同时,在每位窗口服务人员的柜台上摆放评价器,评价器上分别有“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的评分标准,市民接受完服务后,可即时对服务作出评分。在该中心的七楼,还设有政务资讯厅,内设“魅力广州”展厅,展示广州及各区、县级市的介绍画¬册及重点工程规划图、重要历史档案文件等,还设有资讯查阅处,提供各类政府资讯和投资环境介绍方面的书籍。同时,还设有电子检索区,提供政府文件、广州大学数字图书馆查阅服务,并可根据申请提供市政园林信息查询。政务中心设立投资促进区,市国际投资促进中心整体进驻,市新闻中心也即将进驻。八、知识产权保护广州市注重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工作。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广州市为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2007年,广州知识产业保护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保护政策,完善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广州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关于加强软件和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措施》和《广州市保护知识产权行动纲要(2006-2007年)》。二是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市重点产业的执法管理和重点保护。三是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加强基层建设为重点,各区、县级市采取多种措施,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行业协¬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部等工作取得新突破,重组市发明协¬会、知识产权研究会、工业设计促进会,创建华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流中心、筹建“广州知识产权专家顾问团”等,有效拓展了工作渠道。四是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筹备设立广州公安知识产权联络室、组建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机构等,进一步加强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加强打击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以我市28个重点专业市场为重点,开展了“维权壁垒行动”、“犀牛行动”、中药材市场检查等执法专项行动。2007年,广州市共受理专利申请12057件,其中发明专利2894件,增长7%,占申请量的24%。专利授权8524件,增长33.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46件,增长20%。九、法规政策说明会为及时向外商投资企业宣讲我国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帮助企业了解政策变化,依法经¬营,自1999年起,广州市外经¬贸局坚持每季度举办法规政策说明会。至2007年底,说明会已连续9年举办,共计34次,有效推进了外商投资企业与市政府部门的联系与沟通。2007年,广州市外经¬贸局先后在广州、香港举办海关监管规定、机电设备进口、日资企业、加工贸易、企业所得税法及劳动合同法等5次专题法规政策说明会,向广大外商投资企业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修改情况和200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解读商务部、海关总署《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提出政策过渡期的应对措施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思路,介绍机电设备进口便利措施等专题内容。说明会发放宣讲资料2000余份,参会外商投资企业代表超过1600人次,受到企业的欢迎¬。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