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外经贸五十年

发布日期:2002-10-09 16:00:00 来源:广州市商务委 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州外经贸先后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改革开放中走过了50个年头。30年垄断经营的艰辛,20年对外开放的辉煌,构成了外贸名城广州色彩分明、多恣多彩的长长画卷。这表明,只有改革开放才是强国富民之路。 ◆三十年对外贸易统制(1949―1978年) 广州历史上就是我国著名的对外贸易口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享有独口通商的盛誉。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和全国一样,采取三大步骤发展“社会主义对外统制贸易”:第一步,废除帝国主义对我国外贸的控制权,没收外贸中的官僚资本;第二步,建立国家统一管理的以国营外贸企业为主体的外贸体系;第三步,对私营进出口商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外贸进出口率先成为全部实现国家统制的行业之一,进出口经营权由中央11家外贸专业总公司及其下属的130家分支公司垄断,地方外贸公司只能成为中央及分支公司的货源单位。当时实行为外交政策服务的“一边倒”的外贸政策,主要同当时的苏联及东欧国家发展贸易关系。1958年的“大跃进”和60年代初中苏关系的恶化,给我国“一边倒”的对外贸易政策带来灾难性的打击:1962年,全国进出口总额仅有26.6亿美元,只相当于1954年的水平。60年代初,我国经济开始调整,为了恢复经济,还清对苏债务,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我国转向与西方国家开展贸易。到1965年,我国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外贸总额达42.5亿美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对外贸管理陷于无政府状态,地方外贸公司和管理部门被撤销,进出口出现大滑坡,1969年全国进出口额只有40 .3亿美元。直到文革后期,我国调整了外交政策,利用东西方的冷战,突破封锁。尤其是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许多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促进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1975年,我国进出口额达147.5亿美元。1978年,中国出现了“洋跃进”,盲目进口,突击订货,一年引进技术设备成交78亿美元,超过前28年技术设备引进的总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广州外贸的显赫地位主要体现在从1956年起每年两届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作为货源公司,其收购额随着全国外贸形势的变化而大起大落:1959-1965年,平均每年增长14.40%;1966-1971年,平均每年增长2.10%;1972-1976年,平均每年增长17%。从自营出口看,直到1978年,广州8家国营进出口公司自营出口额只有1.34亿美元,同广州应有的地位很不相称。 三十年来,由于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我国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对象是苏联及东欧少数几个国家。1960年7月,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召回了在华的全部专家,中止了12个双边协定和几百个合同,使我国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陷入困境。在那个时期,广州凭借毗邻港澳,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引入了少量的华侨投资。 ◆二十年外经贸的发展(1979---1999年) 改革开放20年来,广州正确制定和实施“以外经外贸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外经贸取得了四大突破。一是利用外资的突破,二是外贸出口的突破,三是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突破,四是就业和消费的突破。 (一)利用外资高速发展,使广州工业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思想上、理论上、观念上和实践上冲破了我国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禁区,利用外资实现了零的突破。广州紧紧抓住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机遇,充分利用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特殊优势,迅速把利用外资工作从“三来一补”扩大到合作、合资和外商独资经营。至1999年底,全市共签订各种形式的利用外资合同33100项,合同外资金额420.1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04.36亿美元。其中,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11231项,占全部合同总数的33.93%;合同外资金额383.32亿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总额的91.23%;实际使用外资额177.26亿美元,占全部实际使用外资总数的86.74%。平均每年9.73亿美元外资的投入,尤其是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的大量引进,不仅彻底改变了广州消费型商业城市的格局,使广州的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而且使广州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档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根本的改善,为新一轮产业升级打下牢固的基础。外商投资企业在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12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4.27%;实际利用外资相当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0.04%;三资企业出口51.82亿美元,增长2.87 %,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6.24%;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总额的30%以上。外资的投入彻底改变了广州消费型商业城市的面貌,使广州进入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出口主体多元化,使外贸出口实现空前的突破,对外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实行垄断经营。出口主力军?国有外贸企业是唯一的出口主体。1978年,广州8家国营进出口公司自营出口额只有1.34亿美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对外开放总方针指引下,广州外经贸率先发展“三来一补”业务,率先引进出口型的外资企业,率先放开外贸经营权、发展工业自营出口,率先开办境外企业,使广州对外贸易的传统口岸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外贸、外资、外经“三外”齐发,外经贸公司、自营进出口企业、“三资”企业、来料加工企业和境外企业“五路大军”协同作战,拉动外贸出口高速发展的良好局面。至1999年底,广州拥有专业外贸公司18家,自营进出企业267家,正常经营的“三资”企业9000多家,来料加工企业3000余家,境外企业199家,年进出口额达144.0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78.22亿美元,是1978年的58.37倍,翻了5番多,年均递增21.41%;出口额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1.3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异军突起,已经取代了国有外贸企业出口主力军的地位。从1996年“三资”企业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半壁江山起,出口比例逐年增长,1999年达66.25%,在我市对外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出口主体多元化,是广州外贸体制改革的突出成果,是实现外贸出口新突破的重要力量,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尤其是穗港澳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全面推动广州经济的发展,为广州产业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请进来,走出去”是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不仅引进了1 万多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而且直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大力发展境外企业,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实现外经贸发展的第三大突破。至1999年底,累计开办境外企业202家,总投资额2.95亿美元,遍布美、加、德、法、澳洲、港、澳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广州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境外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为广州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展海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带动成套设备和商品出口,发挥了积极作用。 穗港澳经贸合作是广州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关键和突破口。广州引进外资,从“三来一补”起步,而90%以上的“三来一补”业务来自港澳。广州开办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是在与港商发展“三来一补”业务的基础上开展的,并由此带动一大片。据统计,在1979年至1999年的21年中,广州共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11231项,合同外资金额383.3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额177.26亿美元。其中,来自港澳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965项,占79.82%;合同外资额301.45亿美元,占78.64%;实际使用外资125.65亿美元,占70.88%。港澳投资不但比例大,而且投资面广,涉及工业、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商业、金融业等各个产业,是广州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真正桥梁和纽带。 (四)广州外经贸的大发展,使广州实现了高就业、高增长,大大提高了广州的生产力水平,改善了人民生活,消费拉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改革开放20年来,广州引进外资、发展外贸、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不仅促进了广州的高就业、高增长,吸引了大批国内外高、中级人才云集广州,形成“孔雀东南飞”的良好局面,而且成为外来工就业的基地和集散地。高峰时期的1995年,仅在广州三资企业就业的外来工就超过80万,现在已有超过130万外来工在为广州经济建设作贡献。广州的高就业、高增长,加上庞大的外来工队伍在广州就业,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全面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1978年,广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907元,1999年则达到3.04万元(人均3668美元),增长了32.52倍,翻了5番多,年均递增18.20%;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从1978年末的51. 60亿元,增长到1999年末的7615.76亿元,同比增长146.59倍,翻了7番多,年均递增26.85%。就业和消费的突破,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力大为增强,反过来又大大促进生产的发展,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图1◇ ◇图2◇ ◇图3◇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微信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