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外资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专项规划之一)
“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广州市使用外资将围绕我市建设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总体发展目标,以稳定外资使用规模和提升外资使用质量为主线,继续发挥外资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城市建设、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终实现统筹“双源”经济,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目的。本规划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全市使用外资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政府制定使用外资政策的重要依据。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五”期间,我市围绕广州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坚持外向带动战略,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积极拓宽对外开放领域,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全市吸引外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外商投资质量和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外商投资质量明显改善。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我市的外资规模稳步增长,外资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2001-2005年我市共实际使用外资129.15亿美元,其中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26.49亿美元,同比增长10.34%。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长期以来,全市使用外资重点在第三产业,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制造业吸引外资相对不足。在“十五”期间,上述态势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制造业吸引外资增长较快,占全市使用外资的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吸引外资比重有所下降,外商投资重点从中小型制造业和初级加工业逐步转向基础设施、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外资来源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地区一直是我市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地,来自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外资数量并不多。进入“十五”以后,经过全市上下努力,这一基本局面已经得到很大改善。来自港澳台地区的企业投资增速趋缓,比重持续下降,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的企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特别是日资增加较快,已经成为我市外商投资中的一个新亮点。跨国公司加速投资广州,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我市的落户数从2000年的98家增加到2005年的140家,投资项目数从143个增加到289个。2. 外商投资促进体系建设取得实效。以政府部门为主体、中介机构为依托、网络平台为渠道的全市性“三位一体”外商投资促进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已经初步建立,其核心组成部分“投资广州”网站从2003年开通至今,访问次数已达30多万人次。3. 外商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十五”期间,我市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为外商投资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番禺、花都撤市设区过渡工作顺利完成,行政区划结构逐年调整优化,“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发展战略稳步推进,中心镇建设不断发展,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市建设管理再上新台阶。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迁建工程(首期)、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广州港南沙港区一期工程、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多条地铁线路、南部地区快速路等一批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信息基础设施接近世界一流水平,铁路新客站动工兴建,广州陆海空交通枢纽齐备,已完成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空间结构支撑的战略布局。软环境方面,我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政府执政效能不断提高,法制环境、行政环境、市场环境和生活环境更加完善,为“十一五”期间吸引外商投资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城市环境。4.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外资承接能力日渐增强。“十五”期间,我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5115.75亿元,约占全省的1/4,综合实力在全国十大城市中位居第三,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户籍人口口径),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市场潜力巨大。伴随着广州开发区的整合和南沙的开发,汽车、电子和石化等支柱产业的聚集效应日益凸现,我市产业基础和产业配套能力大大增强,承接外商投资的能力进一步提升。5.中心城市地位日益突出。“十五”期间,伴随着cepa的签订和泛珠区域合作战略的推出,我市作为泛珠区域合作的中心城市地位日益突出。随着白云国际机场启用和南沙港硬件设施和运营能力的逐渐完善,我市将会成为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其市场腹地和城市对外辐射力大大扩展;2010年亚运会在穗举办将会进一步提升我市的国际影响力,优化我市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十五”时期,我市吸引外资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制造业使用外资水平仍然低于深圳和全省平均水平,且主要集中于中低端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使用外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行业,物流、会展、金融、保险、中介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吸引外资的水平还不高;全市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企业营商成本不断提高,对吸引外资提出了新的挑战。(二)发展环境1. 发展的机遇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风云变幻,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明显缩小,但流向我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的fdi比例仍有所扩大;东亚地区经济崛起,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全球国际资本流入的重要地区,与此同时,国际产业转移的范围、领域和结构发生变化,制造环节的产业转移速度有所减缓,以研发、物流和服务环节转移为代表的新型方式逐步加快,未来五年我市将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契机,积极利用国际资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全市使用外资的跨越式发展。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越来越广,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外商新的投资热点。it技术飞速发展推动跨国企业的全球资源配置;cepa的实施,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都进一步加强了我市吸引外资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的空间和腹地进一步拓展,为我市外源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巨大的机遇。2. 面临的挑战伴随长三角、京津冀地区以及我市周边地区经济的崛起,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外资分布格局已经发生重大改变,我市在招商引资中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能源、土地供应日益紧张以及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不断高涨,将成为未来五年制约我市招商引资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酝酿多年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税率方案已浮出水面,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外资的可能性进一步缩小,这将会影响到外商投资的积极性。此外,我国贸易项下和资本项下的持续双顺差,带来了新一轮经济摩擦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信心;美国出台《本土投资法》后,发达国家减少海外投资的现象已经显现;人民币升值也将对吸引外资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和举办亚运会的历史机遇,整合引资资源,创新招商方式,把扩大吸收外资与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引进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项目,更加注重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更加注重外资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更加注重现有外资的增资扩股、做优做强,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为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不断注入强大动力。(二)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应保持适度规模,实际吸收外资5年累计超150亿美元,力争达到200亿美元左右,力争年均增长14%;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消化、吸收外资技术的能力明显增强。制造业是全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领域,到2010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争取达到18亿美元,占全市使用外资的比重达到60%;服务业使用外资达到10亿美元,占全市的35%左右。吸引外资将我市打造成国内、国际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贸易中心之一,争取在农业及相关的生物技术领域使用外资规模有较大增长,到2010年达到2亿美元。巩固港澳台地区现有投资水平,提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来我市投资的比重,到2010年,港澳台地区投资占全市使用外资的比重不少于50%,其中来自香港的资本不低于三分之一,来自欧美日的投资比重力争超过三分之一,其中日资比重不低于20%,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韩国的招商引资,到2010年,韩国资本比重争取达到5%左右。“十一五”期间,全市吸引外资将重点放在开发区域,以吸引高新技术业、现代制造业、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主,到2010年开发区域使用的外资力争超过12亿美元,占全市的40%;中心区域主要以吸引服务业为主,到2010年,实际使用外资6亿美元,占全市的20%;新城发展区域以吸引传统制造业为主,到2010年,新城发展区域实际使用外资力争实现10亿美元,占全市使用外资的35%。三、主要任务 在“十一五”期间,全市要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体目标,以提升使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作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外源型经济对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努力完成以下五项主要任务。(一)引进外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围绕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主题,积极吸引外资进行合作创新。从体制、机制入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制定更加有利于消化、吸收外资技术的引资措施,鼓励外商与我市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和技术转让。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和竞争机制,促使外商转让关键和核心技术,鼓励其在我市建立更多的研发机构,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市,更好地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鼓励国内研发机构和企业利用市场开拓和技术开发的优势与外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从而实现外商投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外溢。研究制定鼓励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配套的政策,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改造提供必要支持,推动我市更多的生产企业进入其全球生产体系。支持外资企业开展技术培训,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市聘用更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鼓励外资参与国企股改,鼓励推动民营企业与外资开展投资合作、品牌合作、技术合作,推动民营企业承接加工贸易业务,在开放中提升我市民营经济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对于那些资源占有多、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外资企业,特别是技术水平已经明显低于我市整体发展水平,对于全市经济发展虽有贡献,但对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并无大的帮助的企业,需要给予适度控制。对于那些技术水平明显高于我市民营企业和国有中小企业,具有明显技术外溢的外资企业要大力引进。对于那些本国市场狭小、本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我市有较强依赖的跨国公司要重点引进。通过加强我市的产业集聚配套能力,吸引跨国公司前来建立生产基地,通过提升我市的知识与人才聚集水平,吸引跨国公司前来设立研发中心,通过推进我市的服务聚集与便利,吸引跨国公司前来建立地区总部。(二)继续优化全市外资产业结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外资使用工作,把使用外资与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我市产业整体的素质和竞争力。要大力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大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要逐步淘汰一些耗能大、污染重、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高度重视服务业吸收外资,逐步提高服务业使用外资的比重和质量,以承接it服务外包工程为突破,推动国际服务业务发展,大力吸引境外服务外包提供商进驻广州,着重引进知识密集和生产服务型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要加快提升农业使用外资水平,发展外商投资农产品加工及流通的国际贸易,提升第一产业外商投资附加值,促进新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深加工,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推动向都市农业的转型。(三)推进外资区域布局合理化外资使用要围绕“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空间布局战略,树立城市营销的理念,以“产业集聚、工业集中、土地集约”为目标,要十分珍惜我市有限的土地资源,杜绝外资使用中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根据中心区域、开发区域和新城发展区域的比较优势,明确各自使用外资的重点,通过产业集聚逐步形成各具优势、各显特色的外源型经济园区与产业发展带。(四)合理调整外资来源结构要继续保持对港澳台地区招商引资应有的力度,确保港澳台地区继续成为我市外商投资主要来源地。要进一步加大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扩大市场腹地,积极地吸引这些跨国公司前来建厂、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力争使广州成为我国跨国公司的重要集聚地,要加强政策引导,继续吸引来自维尔京、开曼等自由港的外商投资。(五)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今后五年,全市要在继续保持外源型经济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内源型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内、外源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要继续积极使用外资,弥补内源经济发展的不足,通过引进外资激活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逐渐缩小我市内、外源经济的差距,通过外源经济内源化,内源经济外源化,做大做强我市的内源型经济,最终实现内、外源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四、基本举措(一)建立科学标准,引导外商投资将吸收外资的重点从引进资金拉动经济增长,向引进技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外商投资促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提高使用外资对生产要素的整合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搞活国内资源和资本,以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标准,适度控制那些技术含量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对我市内源型经济带动能力较小的行业,如服装、皮革、电子通信、饮料制造与纺织等的引资力度;继续加强那些技术水平较高、对我市内源型经济带动能力较大的行业,如汽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制造、塑料制品、非金属制品、金属制品与电气机械等的引资力度;要特别注重对芬兰、瑞典等本国市场狭窄且本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国家进行招商引资,积极吸引包括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内的跨国公司前来我市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加强对外商投资的运行监测。按照市场准入标准,引导外资使用合理布局,避免产业结构失衡。建立以产业安全为基础的外商投资监测系统,动态监测和评估外资对我市产业发展的影响,重点关注外资在支柱产业、敏感产品上的投资动态,确保我市支柱型、关键型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二)依托产业基础和产业政策,优化外资产业结构引用外资加快全市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加强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向技术创新和集群发展转型。对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引进给予政策性信贷支持等,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我市重点发展的汽车、石化、电子、生物医药等四大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光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钢铁、造船、轻纺、造纸、数控机床等产业竞争力,推动工业向技术创新和集群发展转型。凡属于我市优先发展产业和重大项目的招商活动,经批准纳入我市年度招商计划后可享受财政的招商专项经费支持。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重点发展金融、物流、会展和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整合提升商贸、旅游、酒店等传统优势服务业,注重引进新的服务手段和服务形态,推动服务业向知识密集和生产服务转型,大力吸引产业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外资服务外包大项目落户。积极扩大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加快培育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开放的有关承诺,进一步扩大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加快发展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服务,鼓励外资银行在我市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参与农村信用社改制重组;鼓励在企业年金、农业保险等方面有优势的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广州地区。积极引用外资强化现代化中心城市服务辐射功能。要发挥枢纽机场、深水港和保税区的优势,引导外商投资发展物流业,鼓励外商投资国际海上运输业务、国际集装箱多种方式联运业务和航空运输业;发挥国际会展中心、广交会品牌和会展配套产业的优势,鼓励外商投资会展服务业;发挥中心城市人才流、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聚集的优势,引导外商投资法律、会计、管理咨询、工业设计、教育培训等专业服务;加强动漫等文化创意新型产业的包装招商。鼓励外商投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对于城市道路、环保、港口、航道、公路、站场等项目,凡可以吸收社会资金的给予外商投资与国内企业均等的商业机会。鼓励外商投资在我市以独资或与当地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资的形式设立研究发展中心。(三)立足三大板块,优化外资空间布局未来五年我市的外资区域布局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围绕中心区域、开发区域、新城发展区域三大板块展开。1.中心区域中心区域也就是老城区,主要包括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荔湾区、白云区,其基础设施完善,要素市场发达、传统服务业基础较好,“十一五”期间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对商业、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机构、旅游等服务贸易领域和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招商引资;同时要以珠江新城中心商务区、琶洲会展中心功能区、天河北金融区构成的城市中央商务区为中心,大力吸引外资进入金融、中介、信息、文化、会展、商贸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依托天河软件园的现有基础,通过吸引有实力的外资,培育软件技术、产品研发和设计的能力,推动软件出口,力争将天河软件园建成我市综合性多功能软件产业发展基地。2.开发区域开发区域主要包括东部、南部和北部三个工业集聚区,各集聚区要建成不同的制造业中心,辅以运输、仓储、贸易等必要的产业配套,形成有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其中东部工业集聚区以广州开发区和黄埔区为核心,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的开发模式,主要引进石油化工、汽车、电子和日用化工等优势产业的外商投资项目;高新技术开发区则以信息、软件、制药、环保、新材料等为主,保税区则是物流贸易运输。南部工业集聚区以南沙开发区为核心,包括番禺部分区域,主要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外商投资为主,重点发展汽车、造船、钢铁、石化、机械设备等临港工业和生物医药、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物流业;北部工业集聚区以花都区为核心,主要发展汽车、橡胶、皮革、有色金属工业等。3.新城发展区域新城发展区域主要包括增城、从化以及番禺的部分区域,依托其地理和资源优势,主要以引进制造业和旅游业为主。各区、县级市和其他功能区在吸收外资上应该有所侧重,避免自相竞争和资源重叠浪费;外商投资项目重点将放在三大工业集聚和新城发展区域,同时鼓励向边远地区的梯度转移,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四)结合来源地特点,调整外资来源结构 要继续保持对港澳台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把握cepa签订和泛珠区域合作的机遇,充分利用香港金融产业与企业资本和现代服务业优势,大力引进香港的现代服务业,有步骤地争取在商业、贸易、金融、电信、旅游、医疗、教育以及会计、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领域的开放中先行一步,推动穗港合作创新。在继续吸引台商投资的基础上,重点吸引台资投向以it产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要依托南沙的临港工业园,日系汽车产业在广州聚集的优势,加大对韩国的造船工业、钢铁工业和日本的汽配产业、机械制造业以及相关的金融业进行招商。建立区域招商网络。在欧、美、日、韩设立招商引资办事处或聘请区域招商代理机构,从原来的招商团、洽谈会等短期的项目招商转化为长期的、持续的地区招商。要利用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契机,加强对东南亚国家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东盟较发达国家比如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优势企业来穗投资,实现互惠双赢。(五)统筹“双源”经济,拓宽外商投资领域积极引进外资激活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内源型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要把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国企资产战略性重组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通过重组医药、化工、电子、轻工、商业、交通、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等国有企业的股权、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基础性、垄断性领域产业的产权结构。鼓励外商投资以并购、参股的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依法收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债权和股权,并对其拥有的资产进行重组与处置。外商投资并购国有企业后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劳动关系处理、经济性减员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按照国民待遇执行现行法律规定和制度。鼓励民营企业与外资合作。有针对性地筛选一批有引资意愿、有一定规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建立项目信息库,进行专题宣传推介。“以民引外”要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注重引进国外重要品牌和市场渠道,从而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在传统的“三资”方式之外,鼓励外商通过股份制改造、国内外上市、跨国并购、投资性公司再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投资以及其他国际通行的资本流通方式进入广州。突破以“绿地投资”为主的招商模式,促进跨国并购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和沟通,做大广州的外资资本市场。五、配套服务(一)优化投资环境做好招商引资载体建设,特别是广州开发区和南沙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提升我市的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完善南沙港和白云机场及主要高速干线等交通设施,充分发挥我市作为华南地区物流中心、航运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中心聚集效应;加快我市的要素市场建设,不断培育、壮大我市的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不断提升政府的执政效能、服务功能,破除行业垄断和行业壁垒,力争建设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创造“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为导向,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行政环境、市场环境和生活环境,为外商投资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不断提高环境竞争力和吸引力。努力降低我市的营商成本,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管理,减轻企业负担。对所有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均按照“收费从低”的原则,有上下标准的一律按下限征收。改革和调整堤围防护费、社会保险金的收费办法和标准。逐步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无费区”的成功经验,以便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大通关”建设,提高口岸整体通关效能。要进一步深化口岸通关作业改革,实现“提前报关、提前报检、提前报验”。大力推进外经贸、港口、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外汇管理、税务等部门的联网,逐步实现口岸信息资源共享。努力缓解当前资源要素紧缺的矛盾。充分挖掘资源供给潜力,力争实现地、电、油与项目的之间的最优化配置。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要形成优先安排、优先供给、优先保障的工作制度。同时,要做好信息通报,对企业的错峰用电计划安排,要向企业提前预告;要定期就企业关心的资源、能源问题召开通报会,及时了解情况、通报信息、提出解决方案,消除企业的顾虑。营造适宜外国投资者生活居住的人文环境,同时也要营造一个适宜地方政府持续服务的人文环境,如合理的地方税收政策,城区功能转变后原场地功能的转变的措施等。规划建设若干个外商集中居住区,并按国际惯例配套建设和配置相关设施。加强外商集中居住地和外商投资企业集中区域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在市区、国家级开发区和其它外商集中居住地区的定点医院开设面向外商的国际医疗保健中心,建设国际学校接纳外商子女入学,对外商集中居住区的卫星电视接收设施按涉外场所配置,大力推广外语和普通话,形成浓郁的开放型语言环境和文化气息,继续完善永久居留权申报和审批工作。(二)强化招商体系整合全市的招商资源,优化招商资源配置,实现各种招商资源信息的互通共享,以协调国内社会资源为基础,以借鉴、利用国外力量为补充,逐步实现投资促进社会化、网络化,形成国内、国外两张网,内、外资源相互配合,共同推动投资促进工作发展;改变以政府为主体的招商模式,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构建政府协调引导、投资促进专业机构实施、中介机构和企业广泛参与的投资促进机制,确保投资促进体系高速运转;制订和实施投资促进人才培训计划,尽快培养一支高素质工作队伍。(三)完善公共服务完善人力资源培育体系,增加技术人才供应。在进一步巩固基础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职业技术院校、高级技工学校。积极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加强与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的合作,构建外商投资企业与院校合作交流的平台,形成稳定的人才供应渠道。大胆创新行政方式,探索政务整合,流程重组,并辅以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集中审批和电子政务在线服务应用,进一步完善“窗口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并联审批”等审批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坚持和完善政策信息发布会等行之有效的制度。通过定期走访和举行座谈会等形式,经常性征求外商对我市投资环境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全面落实行政许可公开制度,凡是市里涉及外商投资企业利益的政策调整和新的政策出台,都要广泛征求意见。举行听证会,要邀请外商投资企业代表参加。针对重点引资地区开展必要的区域投资促进活动,包括广州市的形象推介和投资环境介绍,使这些地区的潜在投资者对广州市有更深入、准确的了解,增强其对广州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的认知,促使其做出可能的投资选择。不断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属地管理的措施,使属地政府和外经贸部门与属地外资企业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以便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要通过外经贸局、投资促进中心和有关政府部门、企业等多层机构,在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建立高效、周密的信息沟通网络,保持与重点招商对象的全方位联系和信息交流,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成功率。(四)健全组织保障建立市级外资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广州市外资工作联系协调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区县、县级市和其他功能区的引资布局问题,使其按各自的功能定位在吸收外资上有所侧重,避免形成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同时要协调解决重点项目规划、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重大外资项目的审批,以及重大外资项目落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使用外资考核力度,积极探索量质并重的动态目标考核体系。要把年度完成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预期目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考核要为使用外资的工作重点服务,为完成既定目标,充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 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从市财政年度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投资促进工作。主要用于开展全市战略性的招商活动,用于对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关键项目的招商,用于招商信息平台建设,以及配合重大招商活动的有关开支,鼓励吸收跨国公司到广州设立总部和研发机构以及奖励吸收外资工作的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吸收外资成绩突出的招商顾问等。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