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外经贸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安排
一、“十一五”及2010年外经贸工作回顾
(一)“十一五”时期外经贸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广州外经贸大力实施“外贸增效”、“外资优化”、“跨国经营”三大战略,突出“园区建设”和“主动对接”,取得明显成效。
1、狠抓“外贸增效”,贸易大市地位进一步巩固,向贸易强市转变进程加快。
“十一五”期间,对外贸易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推动广州由贸易大市向贸易强市转变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外贸从1.5亿美元到100亿美元用了17年,从100亿到500亿用了10年,从500亿迈上1000亿只用了5年,年均增长14%。
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十一五”期间,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044.4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年均增长14.2%,出口比重由50.3%提高到54.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3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2.1%,占全市出口总值的超过两成。
贸易主体培育成效明显。出口龙头企业增多,2010年全市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708家,比“十五”末期增加250家,合计出口额为408.2亿美元,占全市的84.4%。其中出口超1亿美元的企业86家,比“十五”末期增加45家,乐金显示2010年出口20.5亿美元,成为广州第一家年出口超20亿美元的企业。民营企业表现强劲,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3.1%,高于同期全市平均增幅近9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从2005年的14.6%上升到2010年的21.3%。
出口市场更趋多元。在稳定对美国、欧盟、香港、日本等传统市场出口的同时,对东盟、拉美、俄罗斯、韩国等新兴市场出口持续上升。2010年,对新兴市场出口总额为119.3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24.7%。
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从2005年的54.2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64.8亿美元,总量增长三倍多,年均增长24.9%。
2、狠抓“外资优化”,利用外资规模持续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利用外资工作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和举办亚运会的历史性机遇,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招商方式,把扩大吸收外资与促进全市产业结构升级、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规模持续增长,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全市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799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75.8亿美元,分别为“十五”时期的1.1倍和1.4倍,为广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注入强大动力。
注重引进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项目。抓住世界产业转移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演进的机遇,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服务业,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由“十五”末期的33.3%上升到2010年的53.6%,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一大批项目的落户极大提升了广州服务全国、服务世界的能力。三大支柱产业合同外资在制造业合同外资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44.3%上升到2010年的49.3%。
注重引进跨国公司。至“十一五”末期,来穗投资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累计达174家,比“十五”末期增加34家,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11家,投资总额178.0亿美元,合同外资65.7亿美元。到2010年底,外商投资企业到广州设立中国总部和区域性总部35家,投资或授权管理企业700多家,其中法人企业近200家。
注重发挥大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五年共引进投资额超千万美元大项目963个,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个大项目落户广州。其中汽车、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的一批关键项目及与其配套项目的进驻,延伸了广州支柱产业的链条,进一步提升了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狠抓“跨国经营”,对外经济合作取得长足进展,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广州外经工作抓住广州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广州外经贸的比较优势,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企业在“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以及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能力。五年来,广州对外投资企业共241家,比“十五”期间增长3.1倍;中方投资额累计1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5倍;对外经济业务合同额19.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5.8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
境外投资大项目增多。2005年,总投资额超过500万美元的项目只有1个,2010年达到28个,其中超千万美元的有7个。走出去市场不断扩大。广州企业不断向港澳以外的市场拓展,在欧盟、东盟、南美、中欧、中东、中亚、非洲布局,至“十一五”末期,广州企业在港澳以外市场投资项目占总项目数的40.8%。投资领域日益拓展。至2010年,非贸易项目占总项目数的近50%,涉及电子设备制造、房地产、建筑建材、机械制造、造纸业、矿产开发、设计研发、文化等多种行业。投资主体逐步多元。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发展迅速,已成为广州境外投资的重要主体。“十一五”期间,广州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累计达145个,占对外投资项目总数的58%。
4、狠抓“园区建设”,外经贸发展载体日益完善,为外经贸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广州外经贸工作认真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的“三重”(重要试验区、先行区、示范区和开发新区,重大基地,重点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围绕功能园区建设和发挥园区集聚要素的作用,积极完善外经贸载体的体系和设施建设。
国家级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凸显。成功组织和推动增城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广州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加快推动增城乃至全市科学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广州开发区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了高端产业集聚能力,中新广州知识城项目正式实施;南沙开发区要素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开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保税物流体系基本成型。广州保税物流园区(2007年)、南沙保税港区(2008年)、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2010年)先后获批,与已有的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善的保税物流体系,为打造亚洲物流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级经济功能区功能有效拓展。充分发挥“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国家级经济功能区对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作用,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将其功能拓展到各生产基地。先后认定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等6个“广州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分基地”,在全国首创设立汽车出口分基地的做法,推动广州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式发展;认定天河软件园、黄花岗科技园等四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广州示范区”,为广州服务外包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5、狠抓“主动对接”,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区域经贸合作全面深入。
穗港澳合作日益深化。香港是引资主要来源地,“十一五”期间,共从香港引进项目2655个,实际使用外资81.9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55.4%和46.8%。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cepa系列协议,健全和完善合作机制,先行先试,分别与香港、澳门投资推广机构签署加强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提升产业合作水平,重点加强了与港澳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支持在穗投资的港澳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对台经贸合作进一步扩大。多次参加省经贸代表团并组织广州经贸代表团赴台开展经贸交流和招商活动;推动了两地协会、商会、企业之间交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经贸洽谈、合作论坛和商务考察;结合ecfa的签署实施,开展“关于把握ecfa机遇加快推进穗台经贸合作的思路与对策”调研,探讨深化与台湾经贸合作的新途径。
与东盟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经贸合作。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机遇,成立加强与东盟经贸合作专责小组,举办“中国(广州)—东盟投资贸易交流会”,编印《中国广州—东盟投资贸易指引》,根据东盟各成员国不同的经济情况和产业特点,开展差异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对东盟进出口总值从2005年的43.6亿美元增加至2010年的120.1亿美元,增长1.74倍。截止2010年底,广州企业在东盟设立了52家境外机构,主要涉及医药、机电、轻工、纺织等领域。
(二)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广州外经贸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稳步复苏的关键之年,呈现出“三个突破”、“四个优化”、“五个增强”的特点。
“三个突破”。一是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进出口总值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37.8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其中出口483.8亿美元,同比增长29.4%;进口554.0亿美元,同比增长41.0%。二是利用外资实现突破。全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980个,同比增长16.1%;合同外资金额49.7亿美元,同比增长31.4%;实际使用外资39.8亿美元,同比增长5.4%;引进超千万美元大项目163个,合同外资占全市总额的83.0%。三是对外投资实现突破。全年境外投资项目98个,中方投资额4.9亿美元,同比增长15%;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额8.2亿美元,同比增长1倍多;完成营业额4.7亿美元,同比增长21.0%;对台投资实现零的突破。
“四个优化”。一是贸易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比重比2009年分别提高1.1和0.2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出口平稳增长,民营企业出口增幅领跑全市;稳定传统市场的同时,拓展新兴市场成效明显;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持续增长。二是外资结构优化。三大支柱产业实际使用外资8.2亿美元,同比增长50.3%,占制造业实际外资比重比2009年提高11.1个百分点;服务业合同外资占全市总量的66.4%,实际外资占全市的53.6%。三是“走出去”服务体系优化。积极落实《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建立广州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联席会议制度。四是外经贸发展载体优化。经国务院批准,增城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开发区,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设立。
“五个增强”。一是外经贸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增强。去年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完成全市62.3%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3%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76.1%的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值,占全市比重均比2009年有所上升。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目前,有6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拥有自主商标,共设立各类研发机构133个。三是重点企业增资扩股势头增强。乐金显示增资8870万美元,风神汽车增资4.8亿美元,全年批准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的增资项目80个。四是服务外包实力增强。全年合同额和执行额分别达18.8亿美元和1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3.1%和191.3%,两项指标均为全省第一。五是服务意识和效率效能增强。实现对实质审批项目10天办结制,对非实质性审批项目3天办结制。
二、2011年重点工作
(一)以提升质量效益促对外贸易转型,推动广州从“外贸大市”迈向“外贸强市”。
1.以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为抓手,增强外贸综合效益。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重点推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扩大出口,大力促进绿色、环保、低碳型产品出口。加快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改善生产工艺、加强企业管理、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紧缺物资进口力度,促进贸易平衡,促进广州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按月跟踪前50家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占全市出口约60%)和前20家进口企业(占全市进口约65%)运行情况,掌握国际市场动态,主动应对国际市场变化。
2.以壮大主体和培育品牌为抓手,集成外贸增长优势。用好用足各级外贸扶持政策,支持重点出口企业做强做大,帮助出口型中小企业加速发展壮大。密切跟踪lg液晶显示、盛科电子、南沙中船龙穴造船、建兴、捷普等特大型企业的经营和出口情况,主动靠前服务。鼓励出口企业延长贸易增值链,向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环节延伸,提高企业议价、定价的能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总结推广租用国外名牌、并购国外营销网络等方面的经验做法,积极探索自主营销的出口途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按照“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先易后难、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推动外资企业建立本地研发中心、运营管理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推动国有和民营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推动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力度。完善出口载体建设,重点推进船舶出口基地、汽车出口基地和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建设。
3.以拓展市场和区域合作为抓手,拓宽外贸发展空间。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耕细作传统市场,更加注重开拓新兴市场。加强贸易促进工作,用好展览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三大平台,组织企业参加英国、美国“中国品牌商品展”、粤港时尚生活系列展、香港和澳门中小博览会和东盟博览会、中亚博览会、电博会等境内外知名展会,组织企业开展网络推介和接单业务,帮助企业拓展内外销市场。加强与国际知名展览公司的合作,共同举办较有影响力的国际展览,扩大对广州优势产品的宣传。充分利用广州亚运会的影响力,加快境外贸易平台建设,重点在科威特建立广州名优产品展示中心,提升“广货”在中东的影响力。加强区域合作,帮助企业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cepa、ecfa以及中智、中新等自贸区和区域协定安排下的各种贸易便利化措施和原产地优惠贸易政策,充分借助粤港澳合作平台拓展国际市场。
4.以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跨越式发展服务贸易。把服务贸易作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平台,创造更适宜于服务贸易发展的环境,加大服务贸易主体的培育力度,跨越式发展服务贸易,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结合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会展、金融、科技服务、旅游和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深挖服务外包发展潜力,优化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环境。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协调税务部门贯彻离岸外包业务免营业税政策,扩大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规模;完善地方政策,出台保护服务外包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加强服务外包公共平台建设,加大专业人才培训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大力开展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吸引境内外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服务外包项目落户广州,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扶持本土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壮大,搭建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接单能力。建立广州地区bop框架下的服务贸易统计工作机制,建设与外汇管理部门对接的服务贸易基础数据统计系统;强化服务外包统计工作,将统计范围从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扩展至供应链管理、生产研发、人力资源等领域,提升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运行分析和科学决策能力。
(二)以强化高端要素集聚促外资结构调整,推动广州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1.调整优化外资产业结构。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和广州市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积极引导、鼓励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高端要素集聚,构建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和在国际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核心产业群。一是优先引进现代服务业。围绕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目标,以聚焦高端、优化结构、增强功能为导向,加速引进国际品牌高端零售企业、跨国采购龙头企业、跨国渠道商、国际品牌制造商、贸易增值服务商、贸易促进机构、国际优质展会及其组织机构、国际物流公司等。结合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吸引银行、担保公司和融资租赁等各类金融企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重点鼓励世界500强企业到广州设立地区总部或具有研发、投资、营销和结算功能的职能型总部机构。二是抓好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招商。突出抓好汽车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船舶产业招商,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三是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结合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引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和制高点。四是完善招商载体建设。进一步增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各类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加快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南沙智慧岛、南沙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建设,积极申报国家cepa试点城市,加快推动广州开发区、从化开发区扩区工作。
2.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活动。今年招商活动以“新广州、新机遇”为主题,重点举办好美欧日韩招商活动、外经贸白皮书推介会,配合省市领导出访组织相关经贸推介会,到国内城市开展专题招商活动,突出广州的招商特色。集中力量做好世界500强企业招商,上门拜访重点目标企业,挖掘项目来源,促进项目尽快落户广州。与市国资委密切配合,开展国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招商活动,引导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广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与市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推动大型央企、民企到广州投资。与区(县级市)开展组团推介区域产业发展环境活动,引导各区域错位发展。进一步健全投资推介、网络招商、合作配对等多功能推介平台,完善上门招商、个性化招商、专业招商等招商方式,用好国际友城和各国驻穗领馆、商会、协会及知名跨国公司、大型商业地产品牌客户资源,力争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力较强的重大项目。推动招商市场化,进一步培育和发挥招商中介机构作用,对在引进符合广州产业发展要求的项目中起关键作用的中介机构、企业、个人进行资金扶持。
3.拓宽利用外资领域。深入落实国家、省关于做好外资工作的意见,出台《广州市关于进一步促进利用外资的实施意见》,制定《广州市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和产业目录》,为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进一步向外资开放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制定鼓励外商在穗设立研发机构的认定及奖励办法,积极推进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意愿结汇、外商以境外合法所得人民币出资工作。大力引导境外私募基金在穗投资,鼓励境外合格有限合伙人参与发起设立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外商在穗设立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吸引外资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
(三)以扩展境外投资促双向投资协调,推动广州企业提升全球配置资源能力。
1.积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强化政策支持服务力度,发挥国家、省、市“走出去”资金的最大效用,培育、发展壮大“走出去”主体。选取10家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给予重点服务,并研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的方式,努力培育广州“走出去”的领头羊。
2.拓宽境外投资领域。推动境外直接投资,引导软件、服务外包、高技术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开展国际研发合作。着力推进境外资源开发,帮助广州有实力的矿产、木材、渔业等资源类企业对接东盟、非洲、南美等资源丰富地区的政府和投资促进机构,共同开发境外资源。大力推进境外承包工程,帮助有实力的生产制造企业申请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或对外援助实施企业资格,壮大外经企业队伍。继续推动有对外承包经营权的企业与央企紧密合作,借力做大做强。通过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带动原材料、设备出口。
3.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与我国驻外使领馆、海外中资企业商协会、各国驻穗领事馆、办事处等机构联系,为企业提供境外投资信息咨询服务,共同推动企业走出去。搭建行业对接服务平台,举办好东盟行业对接会和“走出去”系列活动,引导企业在东盟开展集群式投资,在非洲设立生产基地,在中东、中亚、中美洲、东欧设立企业和展销平台。
(四)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的效率效能,不断优化投资贸易环境。
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服务效率,推动政务服务向现代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营造开放、公平、透明、包容的营商环境,增强广州投资贸易的向心力和吸引力。深入推进外经贸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规范行政审批管理,减少审批环节,再造审批流程,下放审批权限,限制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增强审批透明度。完善外资合同、章程格式化网上审批系统,加快建设市区联网审批系统。强化大通关建设,积极探索和协调推进口岸监管和通关方式改革,进一步提升口岸通关效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