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总结计划

广州外经贸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安排

发布日期:2012-01-15 16:00:00 来源:广州市商务委 字号:

一、新成就——过去五年和2011年外经贸工作回顾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跨越。

2011年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超过1150亿美元,同比增长11%,是2006年的1.8倍;其中出口超561亿美元,同比增长16%,是2006年的1.7倍,进口超589亿美元,同比增长6.3%,是2006年的1.9倍。五年里,对外贸易年均迈上一个百亿美元台阶。进出口基本平衡,除2007、2008年外,其余三个年份均为略有逆差,为全国“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作出了贡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成效明显,600多家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商标,设立各类研发机构155个;外贸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企业数量以每年1000多家的速度增长,从2006年的5300家增加到2011年的超13219家,2011年出口、进口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均超94家,分别比2006年增加41家和42家;服务贸易跨越发展,收支总额从2006年的68.9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超284亿美元,年均增长32.8%,服务外包登记合同额从2007年开始实施统计报表制度的8182.9万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超33亿美元,年均增长1.5倍。

(二)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

2011年预计吸收合同外资67.2亿美元,同比增长35%,实际使用外资42.6亿美元,同比增长7%,实际外资使用额达83亿美元。五年累计吸收合同外资284.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89.2亿美元,实际外资使用额超300亿美元。广州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布局重要节点,22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广州投资;利用外资由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转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比重由2006年的38.3%上升到目前的55.8%;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2007年至2011年11月,共引进超千万美元生产力骨干项目928个;总部经济快速发展,53家外商投资企业被认定为市的总部企业。

(三)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跃上新水平。

2011年广州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突破100个,总投资额4.2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4.1亿美元,分别是2006年的5.1、3.8和5.1倍。五年间,广州企业共对外投资设立335个项目,总投资额23.7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19.5亿美元。项目投资平均规模扩大,由2006年的407.5万美元提高到目前的490万美元;“走出去”市场更加多元,至2011年,广州企业在港澳以外市场投资项目占总项目数60%以上,比2006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投资领域日益拓展,至2011年,非贸易类项目已占总项目数的近一半,涉及电子设备制造、建筑建材、机械制造、造纸业、矿产开发、设计研发、文化等多种行业。

(四)发展平台建设跨上新台阶。

国家级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凸显,增城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开发区开展创新发展模式改革试验、启动实施中新广州知识城项目,南沙开发区在粤港澳合作方面先行先试,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平台;保税物流体系基本成型,拥有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广州南沙保税港区和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等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国内拥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类型最丰富、功能最齐全的地区之一,为打造亚洲物流中心奠定坚实基础;国家级出口基地推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2007年)、“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09年)和“国家船舶出口基地”(2011年)等国家级出口基地功能,有效推动相关产业向这些功能区集聚。

(五)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进入新阶段。

与港澳经贸合作不断深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cepa及其补充协议和服务业对香港开放先行先试、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穗港澳经贸合作层次不断提高,领域不断扩大。目前香港是广州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第一大投资来源地和第一大投资目的地。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合作不断加强。欧盟、日本、美国分别是广州第一、第二和第四大贸易伙伴;在吸收实际投资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中,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有 9个。与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不断拓展。东盟已成为广州第五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俄罗斯、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成为广州企业出口的新热点。

(六)营商环境国际化迈出新步伐。

贯彻“非歧视”和“透明度”等wto规则,政府管理服务意识逐渐转变,市场意识、法治精神和知识产权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法规政策措施公布平台有效运行,创建于1999年的广州市法规政策说明会已成为广州市政府权威公布和解释最新法律法规政策的优质品牌;公平贸易工作机制已成体系,有效指导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在开放中维护产业安全;营商环境不断改善,2010和2011年,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广州连续两年位列第一。

五年来,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我们更加注重突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更加注重增强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保增长,夯实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出台扶持外向型企业发展的十三条措施,突出抓重点市场、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大力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抢抓订单。在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9年,举办外经贸扶持政策宣讲会45场,参与企业5710家,帮助400多家企业从境内外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或贷款,涉及金额724亿元。通过努力,广州外经贸在2010年初开始复苏,并很快实现实质性增长,大大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在保持外贸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利用外资增势平稳,实际外资连续五年增长,合同外资年均保持近60亿美元的水平。五年来,我市圆满完成了省下达的外经贸各项指标,是获省政府外经贸工作奖励最多的城市。

二是调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坚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举,抓住金融、分销、物流、旅游、建筑等多个服务贸易部门对外开放的机遇,大力推动服务贸易发展,以此推动贸易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服务外包、技术进出口等重点服务贸易领域发展迅速。目前经商务部确认登记服务外包企业620家,从业人数22万人,占全省的1/2;预计2011年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14亿美元,规模在全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排名第七,比2010年前进了两位;离岸执行额超千万美元企业37家,超亿美元的2家,工业设计、电信、金融、软件成为广州离岸服务外包的四大优势领域。技术出口在2010年实现零的突破,预计2011年实现合同额2.8亿美元,同比增长33.3%。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三自三高” (具有自有创新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化程度高的产品)增多;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从2006年的50.3%上升到目前的52.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稳定在二成左右;近1/3的出口制造企业拥有专利和专有技术;培育出100家重点自主出口品牌企业。

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通过发布国际性展会信息、组织贸易对接活动、支持企业赴境外参展等方式,帮助企业开拓俄罗斯、东欧、南非、南美等新兴市场。五年来,共组织贸易对接活动100余场,支持近千家企业参加境外知名展会,效果明显:五年间,我市对新兴市场出口份额持续上升,目前,对新兴市场出口总额已占全市出口总值的1/4强。

调整出口主体结构。下大力气扶持民营外贸企业发展,民营外贸企业从2006年的4461家增加到2011的超11611家,占全市外贸企业总数的87.8%,其进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从2006年的15.5%上升到目前的22.6%。

调整利用外资结构。在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外资的同时,加大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吸引外资的力度。渣打银行、瑞士银行等一批世界著名金融机构在广州设立分行或代表处,世界三大快递公司联邦快递、ups、敦豪快递“会师”广州,微软、英特尔、ibm等全球高科技巨擘在穗设立研发机构,极大提升了广州服务华南、服务全国、服务世界的能力。2007年-2011年11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04.9亿美元,占同期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的55.6%。

三是促转型,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引擎。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五年间,广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目前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金额占比分别达到30.2%和62.9%,较2006年有所提高。2011年,国光电器、捷普电子、金发科技等11家企业被评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企业”,花都狮岭皮革皮具基地等四个项目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形成了“分类指导、有序推进、重点突破、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广州经验,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的肯定。

推动对外投资转型。多次组团到“三东两南”地区举办大型“走出去”洽谈会,帮助企业向港澳以外的市场拓展。引导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展销展示平台、仓储运输中心等形式“抱团出海”,鼓励企业以获取矿产资源、营销网络和技术品牌为目的进行跨国并购。对外投资呈区域化、集群化发展模式。

四是谋升级,抢占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地。

借力跨国公司,推动广州产业升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12月,世界500强在广州共投资设立项目598个,累计投资总额为350亿美元,投资总额超3000万美元的项目153个,投资总额超1亿美元的项目52个。我市认定的总部企业中,21家为世界500强投资的企业。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东风日产、日立电机、三星等企业在广州设立了研发机构。

强化产业链招商,增强支柱产业辐射力。围绕本田、丰田、日产三大日系汽车厂商,引进多家配套企业,打造一小时汽车产业圈。吸引了日野汽车、jfe钢铁、乐金显示、3m华南基地、沙多玛化学等一批汽车、电子信息制造、化工等领域的关键项目进驻广州,延伸了支柱产业的链条。

注重战略性主导产业招商。结合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引进了一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赢得未来发展先机。

五是重营销,拓展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空间。

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要,抓住关键节点,结合省、市在境内外主办一系列重大经济、文化活动的机遇,统筹全市和各区(县级市)招商资源,精心策划和组织了多场高层次、大规模、见实效的招商活动,开展了全方位的高端城市营销,有效推介广州投资贸易环境,提升广州在全球的知名度。

从2007年起,连续五年在香港发布外经贸白皮书,“白皮书”已成为广州开放型经济的闪亮名片;2007年,实施“十百千”工程,围绕十大产业,共举办了137场招商活动,引进项目1025个;2008年,在法兰克福举办“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交流会”,全面推进广州与德国在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2009年,策划组织汪洋书记出访韩日泰部分经贸活动,成功举办专题招商会,有效融合亚运宣传和投资推介;2010年,组织“广州汽车产业投资推介会”,在北京、大连等城市举办《广州外经贸白皮书》国内发布活动,与香港投资推广署联合在以色列举办投资推介会;2011年,牵头组织“广东珠三角地区—日本经贸合作交流会”, 在国内外重点城市主办或参与举办“新广州、新商机”推介会。五年里,我局还组织了“聚焦广州?投资未来——2009跨国公司论坛”、“广州服务?对接全球——国际服务外包发展大会”等各类招商活动400多场,取得了明显成效。

六是强服务,构筑可持续发展的营商环境。

提升政府服务效率水平。简化审批程序,对实质审批项目实行10天办结制,对非实质性审批项目实行3天办结制。建立网上审批系统,实现市区网上联动,缩短了行政审批时限。将13项原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调整合并为3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了8项非行政许可事项,将17项原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转为一般业务管理事项,2011年12月作为典型示范单位在全省外经贸法律工作会议作依法行政经验介绍。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民营企业评议作风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档次,成绩在全市24个被评议的政府部门中位居第二位,2011年8月作为全省5个先进典型之一在全省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视频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构建“走出去”服务体系。牵头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协调市相关职能部门以及部分中央驻穗单位,建立了我市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财政、金融、外汇、保险、中介等服务促进体系,建立和完善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的信息系统、合作指南、产业导向目录和项目推介库,加强与有关商会、华侨协会、使领馆商务处等的联系,为企业及时提供信息服务。

完善外商投诉工作机制。在全市各区(县级市)外经贸部门和28个市政府部门建立外商投诉工作人员联系网络和外商投诉信息制度,直接受理外商投诉、信访,按时办结率和外商满意率均达100%。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广州外经贸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不相适应”:

一是贸易质量效益虽有提高,但核心竞争力仍显不够,与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需要不相适应。出口商品中,低端产品仍占较大比重,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高端产品相对较少;在出口主体中,外资企业出口占到广州出口的一半以上,且这些外资企业主要从事加工贸易,贸易方式以公司内贸易为主,“两头在外”,研发母体、核心部件的配套生产大多都在母国,在广州只是从事低端的组装生产,对产品最后的定价没有形成足够影响力。

二是利用外资结构虽有所调整,但“引资”仍占主导地位,“引智”规模不够,与建设国家创新城市的需要不相适应。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广州从“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招商引智”成效不甚明显,引进的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果有限,与国家创新城市要求的加快集聚各种创新资源还有较大差距。

三是企业“走出去”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虽有提升,但配置手段和方式有限,与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要求不相适应。过去的五年,广州企业对外投资额占同期广州实际利用外资额的10%左右,且投资经营水平不高,对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整体带动不强。

四是营商环境虽不断改善,但以“硬环境”改善为主,“软环境”改善不够,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为适应制造业开放,我们注重打造宜“物”环境的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善,但围绕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环境建设仍不足。特别是围绕高端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方面的营造仍然欠缺,围绕高端产品发展的法律环境还要继续完善。

这四个“不相适应”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

二、新思维——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的战略举措

未来五年,是广州外经贸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广州开放型经济要从简单的比较优势阶段向创造竞争性优势阶段迈进,从过去以出口和承接外资产业转移、被动纳入全球生产体系向主动在全球配置资源、主动进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转变,从以出口为主要动力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成长转变,从吸引制造业为主向吸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携领珠三角地区从全球制造中心向全球研发和市场中心转变。

实现这一目标,今后外经贸工作的重点必须推动六方面转型:

(一)推动利用外资转型,着重加快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引资、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并重转型,提升利用外资对产业发展、自主创新的带动力。

在保持引进一定规模外资的基础上,瞄准高端要素和战略性主导产业项目,加大产业链高端招商力度,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高端创新要素带动产业创新发展,以高端项目带动产业高端化发展。突出对世界500强企业、境外大型企业的招商,重点支持设立总部企业、研发机构。在强化外资企业“绿地投资”基础上,进一步向外商开放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领域,鼓励外资以并购、证券投资和投资基金、“建设—经营—转让”(bot)方式等多种形式进入。加快引进世界一流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引导外商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融、会展、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强化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广州经济的结构化升级。

(二)推动对外贸易转型,着重加快实现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型,提升外贸综合效益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保持外贸进出口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转移到调整结构、自主创新、打造品牌上来,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加大对品牌建设、自主创新、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资助力度,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扶持一批产品进入国家和省级重点的出口名牌行列,着力培育“三自三高”(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营出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润)的出口主导产品,提高“广州创造”、“广州制造”和“广州服务”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建立广州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打造广州地区国际技术交流服务载体,做好技术引进的统筹和引导,加快国际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推进服务贸易,培育服务贸易经营主体,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金融保险、物流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服务贸易出口,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大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引导加贸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产品加工向研发设计、创立品牌、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三)推动市场结构转型,着重加快实现从国际市场为主向国内外市场并重转型,促进内外市场协调联动、互补互促。

积极探索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产业升级、优化结构调整的新路径,在内外两大需求中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在内外两种资源中集成新的发展优势,在内外两个市场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度开发欧美日等传统市场,更加注重开拓新兴市场,提升新兴市场在我市对外贸易中的份额比重。加强贸易促进工作,加快境外贸易平台建设,用好展览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三大平台,帮助企业拓展内外销市场。加强与国际知名展览公司的合作,共同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展览,加大对广州优势产品的推介。把握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契机,推动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积极扩大进口,鼓励企业加快进口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资源,发挥内需市场和进口产品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四)推动外经贸发展载体转型,着重加快实现从低端发展向高端、创新发展转型,提升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功能。

以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加快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以各类产业基地为载体,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市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重点依托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深度拓展汽车产业链招商,加快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依托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发展壮大我市船舶产业;依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医药出口基地,推进软件、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招商,努力构建高科技产业体系;依托国家动漫基地、广州设计港等平台,构筑创意产业集群。发挥重点园区的政策优势和集群化效应,促进外经贸的大发展。以南沙保税港区、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为重点,加快推进保税监管区域和场所建设,不断完善保税物流体系,创新保税区功能,探索保税监管区域向自由贸易园区的转变。创新招商体制和方式,加大中新广州知识城对知识型产业的招商力度;加快推进南沙新区建设,充分把握好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其做出的核心定位,争取国务院批准设立粤港澳综合合作示范区, 根据与港澳全面合作的需要,设计综合配套改革政策,促进南沙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加快发展。

(五)推动对外投资转型,着重加快实现从市场开拓为主向整合利用全球资源转型,提升广州企业国际化能力。

充分利用外经贸政策支持体系,扶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到境外直接投资设厂、设立研发机构、建立营销渠道、获取国际品牌和技术。利用境外科技和智力资源,参与国际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提高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水平,鼓励企业积极承接技术含量高,能够带动设备和技术出口的大型工程项目。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联姻”,互相参股,双向并购,开展技术研发和业务合作,促进内外资融合发展。

(六)推动外经贸发展动力转型,着重加快实现从政策吸引向环境吸引转型,提升外经贸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创造外经贸新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依托不断优化的空港、海港和铁路枢纽,以及内外衔接的高速铁路、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网等战略性基础设施,增强产业集聚和提升能力,增强综合性门户城市功能。更加重视优化投资软环境,重点培育人力资本、技术创新、自由创业、资源高效流动等创造性资产;按照wto透明、开放、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优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强化依法治理,构建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透明、更加包容的市场经济体系。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城市的成熟经验和做法,从制度建设和运作方式上,促进营商环境和做事规则与国际接轨,构建促进对外开放、促进转型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体系,增强外经贸发展活力。

三、新步伐——扎实推进2012年工作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保持外经贸良好发展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新变化,我们必须抓住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围绕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12338”战略思路,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要求,坚持将“稳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扎实推进全年工作。

预期目标:外贸出口增长8.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

重点做好八项工作:

(一)着力推进外经贸战略转型工作

加快构建外经贸战略转型政策体系。根据市领导的指示,抓紧研究制定包括利用外资、对外贸易、“走出去”和穗港澳合作等领域的“1+n”外经贸政策体系,保障外经贸战略转型顺利推进。抓紧完善、出台以《关于进一步促进利用外资工作的实施意见》为主体文件的25份配套文件,推动利用外资加快转型;加快推动《广州市保税监管区域管理办法》、建设cepa示范城市、建设国家船舶出口基地、促进进口、扶持企业走出去等政策措施的出台,促进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转型。

探索建立外经贸转型升级指标体系。围绕外经贸战略转型的目标要求,设立明确的要素和指标,及时监测、督导、检查转型升级工作推进情况,保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着力提高外贸综合效益

推动企业优化产品结构。优化外经贸促进资金的使用,根据转型升级需要调整资金使用方向,重点支持企业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力。抓好外贸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升研发和设计能力,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重新评定重点出口品牌企业,扶持100个重点品牌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国际品牌建设。打造自主国际知名品牌培育示范基地,集中培育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集群区,推动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企业区域集群化发展。加快技术引进,促进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坚持一手抓深挖传统市场,一手抓开拓新兴市场。加强展览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平台建设,组织品牌企业参加广交会和粤港雅加达时尚生活展览会、中国品牌商品欧洲展/美国展、圣保罗商品展览会、哈萨克斯坦—中国商品展览会、广东(约翰内斯堡)商品展览会、粤澳名优商品展等境内外展会,推动企业开展网络推介和接单业务。完善境外贸易促进网络,加快建设科威特展示中心,组织赴智利等国开展经贸交流活动。

促进进口工作发展。抓紧出台《我市关于促进进口的若干意见》,协调有关部门清理进口环节的不合理限制,提高进口便利化水平。组织企业利用广交会进口展区扩大进口,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和采购活动。加强与境外贸易促进机构的合作,共同举办面向进口的贸易交流对接活动,引进国际知名展览机构在我市举办进口展销会。力争全年进口工作在进口产品多样化、进口市场多元化、进口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和发展。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完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扶持配套政策,争取安排专项资金推动加工贸易企业成立研发机构、设立总部和地区总部、推动加快品牌建设、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多渠道开拓国内市场。对行业中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给予阶段性的重点扶持,树立典型,强化示范带动作用。

(三)着力提升利用外资水平

突出世界500 强及境外大型企业招商。在国内外重点城市继续办好“新广州?新商机”推介活动,吸引世界500强及境外大型企业来穗投资发展。跟踪2011年“新广州?新商机”系列招商活动的项目成果,梳理在谈项目,挖掘潜在项目,对已达成意向的项目,开设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帮助项目早落实、早开工、早投产。对重点跟进的50家世界500强企业,制定个性化招商方案。积极谋求战略性主导产业招商取得突破,力争吸引一批有规模、能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9大优势产业和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

注重引进总部和研发机构。大力宣传我市《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实施意见》,完善并落实我市外商投资总部企业认定办法,创新和优化对总部企业的用地、融资、人才引进、审核审批等服务机制,引导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总部、地区总部或职能性总部机构。抓紧出台《广州市鼓励外商设立研发中心的意见》,加大外资研发中心招商力度,并针对重点企业予以重点帮扶,引导我市现有外资企业加快设立研发机构。

拓展利用外资领域和方式。推动制定我市鼓励外商投资重点领域和产业目录,争取向外商开放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领域,鼓励现有项目引进战略性投资者。推动部门联合招商,加大金融、旅游、信息、文化 、体育、教育、卫生等产业利用外资工作力度,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利用我市即将出台的股权投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股权投资企业、投资性公司落户。支持外商以资本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境内公司股权、已登记外债、储备基金等转增注册资本。利用国家允许境外投资者以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的政策,吸引港澳及其他与我国在贸易项下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地区加大在广州投资的力度。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加大小分队招商力度,针对重点目标企业开展小范围和“一对一”招商工作。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大力培育招商中介机构,推动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加强与国际高端媒体合作,大力宣传广州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商机。指导区(县级市)根据实际,实施重点招商项目“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灵活招商方式。

(四)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做好跨国经营发展规划。结合省政府正在研究出台的《支持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加快培育本土大型跨国公司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扶持政策,认真做好我市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规划,对我市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进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有序推进。确定1—2家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品牌知名度、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本土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从资金、技术、品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予以支持,发展成为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促进境外投资发展。利用境外资源、资本、技术和人力,推动优势产业转移生产能力,建立境外生产基地;推动有实力的广州企业通过并购、股权置换等方式建立境外研发机构、国际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推动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扩大海外融资渠道和规模;推动企业扩大境外资源和能源开发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提升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水平。推动具有对外承包工程资质的我市企业加强与央企、香港企业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标和投标,重点承接境外建筑路桥、电力、水力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强工程带动技术、设备出口能力。推动企业向投资、勘测、设计、施工和营运一体化发展,重点推动以“建设—经营—转让”(bot)方式承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扩大劳务输出市场,推动技术型、智能型、贸易型、管理型劳务输出,促进劳务合作健康发展。

(五)着力加快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

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用好用足国家和省在文化、技术进出口、软件及动漫、中医药服务等领域的扶持政策,建立完善我市支持服务贸易出口的政策措施,组织服务贸易企业充分利用各类服务贸易展会、境内外服务贸易支持网络和促进平台开拓国际市场,巩固我市旅游、运输和商业服务等行业在服务贸易中的规模优势,扩大软件、技术、文化、医疗服务出口,培育通讯、金融、信息、出版、传媒、咨询等高技术、高增值的服务出口。

壮大服务贸易主体。加快培育服务业开放的各类载体,重点培育和发展文化出口、生物医药、技术贸易和软件出口领域,建设一批知名服务贸易品牌。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政策,在我市已有4家和15家企业分别成为国家和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文化出口企业和文化出口项目列入国家和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

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大力拓展服务外包新领域,重点在外资研发中心、电信、对外工程承包设计、汽车研发、船舶设计、生物医药、工业设计等领域取得实效。全力办好首届中国(广州)国际服务外包发展合作交易会,扩大我市服务外包国际影响力。加快完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政策体系,尽快出台服务外包信息安全和特殊工时制等政策法规。加大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外包企业在我市集聚发展。提升服务外包数据整合和统计分析水平,完善示范城市相关工作机制,全力迎接国家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考核工作。

(六)着力强化外经贸载体建设

深化各级开发区建设。推动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开发建设模式,提升高端集聚和科技创新功能。推进从化、花都两个省级开发区扩区工作,争取成为我省首批扩区的开发区。理顺市区两级对省级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争取市级战略性发展资金支持。

整合提升保税监管区域功能。贯彻落实《广州市保税监管区域管理办法》,加强对保税监管区域的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协调解决在规划建设、投资融资、管理体制、监管通关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问题。大力推动白云机场综保区建设,落实责任,争取在7月份组织验收。优化南沙港口岸通关环境,支持开拓外贸航线,引导fob(装运港船上交货,free on board)南沙出口,提升南沙保税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广州开发区对现有保税区域进行区位调整和功能整合,申报综合保税区。引导各类保税监管区域创新政策功能,拓展业务范围,推动发展进口分拨、出口拼箱、保税租赁、服务外包、离岸贸易等新型业务。结合南沙新区开发建设和南沙保税港区建设,探索在南沙新区设立自由贸易园区。

加快国家级出口基地建设。围绕广汽、北汽、大众汽车等重点项目,完善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产业链,促进关键零部件集聚和高端化发展。围绕国家汽车出口基地第二轮考核,强化政策引导机制和分基地考核机制,加快培育本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完善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工作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打造广州汽车展和广州海事展两张城市名片,扩大我市汽车、船舶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七)着力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

深化穗港澳合作。抓紧落实cepa示范城市工作方案,建立相关工作机制,推动cepa和现代服务业先行先试政策在我市率先落实,促进穗港澳深入开展全面合作。推动南沙新区开发建设和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建设,探索穗港澳合作新模式,与港澳在金融、贸易、投资、物流、中介、健康服务、文化教育、科研、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领域先行先试、深度合作。加大穗港澳海外联合招商和贸易推介力度,强化区域整体环境宣传,促进三地联动发展,共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提升对台经贸合作水平。巩固、深化近几年赴台开展经贸交流活动的成果,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和经贸合作关系。加大对台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台湾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高科技企业和金融保险企业。鼓励、支持我市企业拓展台湾贸易市场和投资领域,与台湾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等各种合作。

扩大与东盟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战略机遇,借助广东与东盟合作联席会议等合作平台,加大与东盟国家经贸、文化、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力度。吸引东盟投资我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重大合作项目建设。用好中国—东盟自贸区优惠措施,扩大与东盟国家的贸易规模,推动我市机电、化工、纺织等优势特色产品对东盟的出口,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到东盟建立生产基地和境外销售网络,鼓励企业开拓东盟工程承包市场及合作开发资源、能源,增加从东盟进口农、林、矿产等资源和能源。

推进全方位对外合作。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与北美、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发达经济体在产业、技术、贸易、投资、人才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加快引进和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与非洲、南美、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在进出口贸易、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海外并购等领域的合作。引导企业充分利用自贸区协定安排下的各种投资、贸易便利化措施和原产地优惠贸易政策。

(八)着力优化政府公共服务

完善投资贸易便利化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完成外商投资网上审批系统二期开发,推动六项面向企业的办事业务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加快制定《规范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暂行规定》,限制和规范自由裁量权。加强与海关、国税、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等部门的协同配合,进一步完善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提高检验检疫效率,简化外汇核销手续。强化大通关建设,进一步协调推进口岸通关模式改革,提升口岸通关能力。借鉴港澳做事规则,加快推进营商环境与做事规则国际化。

完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建立、落实贸易摩擦风险预警和开拓国际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对“两反两保”案件加强应诉指导和法律援助力度,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加强对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碳标准等非传统贸易摩擦和中国—东盟自贸区规则、ecfa规定的研究,密切关注tpp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做好相关风险评估和应对预案。协调行业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和企业,加强wto规则和应对贸易摩擦知识培训,依法参与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申诉、应诉工作,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切实为企业办实事好事。强化服务意识,密切联系企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进出口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有关部门着力改善融资环境,完善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政策,积极实施出口信用保单融资和中小外贸企业信用融资平台融资,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对企业不稳定因素的调研排查,积极主动配合工会、劳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并切实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微信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