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总结计划

2010年外经贸工作安排

发布日期:2010-11-17 08:37:18 来源:广州市商务委 字号: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外经贸工作,对夺取抗击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胜利,促进全市开放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开好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0年总体工作思路:以“保份额、调结构、促平衡”为主线,落实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外贸增效、外资优化、外经拓展”三大战略和“园区带动、环境优化”两大工程,实现外经贸发展“五个着力增强”,增创广州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为实现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2010年重点工作:(一)加快推进外贸增效战略,着力增强经济增长拉动力1.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继续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支持企业的政策,各区(县级市)加大配套力度,增强政策扶持效果。更加注重境外参展、商标注册、品牌推广及新兴市场开拓,更加注重出口增量贡献,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运用金融、保险等多种方式,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促进体系。加大政策宣传、普及力度,引导企业用活用好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等政策。继续深入基层、深入企业调研,跟踪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及时向国家部委和省反映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协调有关部门联动,促进相关政策的配套和完善。 2. 把握外贸发展重点,力保市场份额。一是把握好重点市场。在巩固传统市场特别是欧美日港市场份额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兴市场,积极动员、组织企业参加非洲、东盟、中东、中南欧、拉美等新兴市场专业展会,举办多种形式的贸易推广活动。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90%的贸易产品实行零关税的契机,推动广州企业大力拓展东盟市场。二是把握好重点产品出口。稳定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多渠道促进传统大宗产品出口。加快汽车零部件出口,支持和引导汽车零部件企业打破贸易壁垒,进入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配套链市场;推动电动汽车和汽车空调等出口。加快推进广州造船基地和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建设的准备工作,抓好船舶及配套设备出口,培育外贸新亮点。大力推动和规范摩托车有序出口。三是把握好重点企业出口。关注大型出口企业,跟踪建兴、捷普、旭丽电子、光宝、东麟、奥林巴斯等特大型企业的出口动态,促进其恢复性增长,重点培育lg液晶显示、盛科电子、南沙中船龙穴造船等出口增长点。完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实行领导包干挂点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四是把握好外贸平台建设。建立国际展览服务、贸易信息发布和公平贸易法律服务三大平台,加大对企业赴境外参展、发布政策及市场信息、贸易预警和快速应对等方面的服务。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广州•广货”、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抢占国际采购先机。3. 推动自主创新,提升外贸核心竞争力。按照省政府要求,扎实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更加注重转变加工贸易发展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品牌经营,按照分类指导、分类推进、以点带面的方式,把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工作落到实处。以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网络为重点,着力增强外贸出口核心竞争力,提升外贸综合效益。加快国际品牌培育,鼓励尚未在境外注册品牌的企业到目标市场注册,已在境外注册品牌的企业到有潜力的新市场注册品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对100个重点自主出口品牌进行跟踪扶持,推动一半以上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促进三分之一以上企业出新产品,提升品牌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鼓励企业研发环保型、节能型、创意型的产品。4. 拓展服务贸易,打造外贸发展新引擎。制定2011-2015年我市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规划,稳步促进国际运输、商业服务等重点传统服务贸易增长,积极推动服务外包、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文化产品出口和技术引进等新兴服务贸易。选择部分服务贸易规模较大、企业集中的区(县级市)率先建立服务贸易促进体系。积极做好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考核的各项工作,推动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力争两个以上示范区在促进政策、集聚企业、业务规模等方面进入国内先进示范区行列。加强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制。力争服务外包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增至10万人。5. 加大进口步伐,进一步实现贸易平衡。继续推动重点企业、重点区(县级市)扩大进口贸易,加快进口广州急需的能源、资源、关键技术、重要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利用亚运会召开契机,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工具等相关机电产品进口。支持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6. 推进公平贸易,提高防范国际贸易风险能力。建设公平贸易法律服务平台,加大培训、宣传和法律援助的力度,提高应对贸易摩擦主动意识和能力。协调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重点产业、重点商品的进出口信息监测体系。发挥珠三角地区公平贸易联合应对机制作用,在案件协调应诉、产业安全维护、反垄断等方面加强合作。与市知识产权局合作,开发建立“广州市知识产权预警平台”,维护我市企业涉外专利、商标等权益。(二)加快推进外资优化战略,着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1. 围绕全市产业发展导向,在利用外资质量上求突破。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和广州市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鼓励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广州“绿色经济”的增长。一是优先引进现代服务业。重点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金融、物流、会展、服务外包、创意等产业,大力引进一批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重点鼓励世界500强企业到我市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培训基地。二是大力抓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招商。突出抓好汽车零部件招商,引进一批技术含量较高、与我市整车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并力争在引进新能源车型方面有进展。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招商,结合去年省市领导出访时签署的乐金公司8.5代液晶面板项目,引进半导体、集成电路、液晶电视制造等关联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三是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重点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新生物技术等领域外资企业,加快推进广州生物岛、科学城等“绿色经济”增长区的招商工作。2. 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在投资促进效应上求突破。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在确保大型招商推介会效果的基础上,以世界500强企业和著名跨国公司为目标,通过小型推介会、座谈会等形式,开展重点推介。加强与区(县级市)外经贸部门的上下联动,跟踪推进在谈大项目,通过创新服务促其尽快落户;针对区(县级市)特点,共同开展一系列个性化招商推介活动。善用友城资源,举办经贸交流活动,抓好投资推介。加强与驻穗领事馆、国内外商协会、知名跨国公司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投资信息与商机。借助亚运会期间许多跨国公司巨头莅临广州的契机,大力开展投资推介活动;借助亚运大型宣传推广活动,进一步拓展广州投资贸易推介空间。3. 拓宽吸收外资渠道,在利用外资多样化上求突破。引导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关注国内公司在境外上市的情况,积极主动引导这些公司将上市筹集的资金投向广州,拓展利用外资的空间。引导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利用好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的政策措施,发挥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外商投资企业拓宽境内融资渠道,继续帮助外商投资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协调国土部门对用地集约的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优先供应土地。(三)加快推进外经拓展战略,着力增强双向合作驱动力大力支持境外投资。加强与东盟合作,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到东南亚建立生产基地和境外销售网络。鼓励我市企业到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实施跨国并购、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资源,加快自主创新。帮助企业构筑海外展销平台、采购中心,增强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力。大力推进境外承包工程。帮助有实力的生产制造企业申请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或对外援助实施企业资格,壮大外经企业队伍。继续推动有对外承包经营权的企业与央企紧密合作,借力做大做强。大力构建“走出去”政策扶持体系。创新“走出去”政策扶持方式,加强与银行合作,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选择有实力的企业,在政策、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大力培育本市跨国企业。加强与我国驻外经商参赞处、海外中资企业商协会、各国驻穗领事馆、办事处等机构联系,及时掌握我市境外投资企业情况。利用各类平台,大力宣传“走出去”战略、扶持政策和经典案例。(四)加快推进园区带动工程,着力增强产业发展集聚力发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和参与中新合作“知识城”项目,围绕研发服务、创意、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等支柱产业,加强投资推介,突出产业高端集聚、形成知识经济高地的功能。继续推动开发区引进大制造业项目和企业总部。按照《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和珠三角洲规划纲要要求,积极落实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参照香港城市规划和社会管理模式,推动南沙发展物联网等“智慧”产业,打造服务内地、连结香港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培训基地和世界邮轮旅游航线著名节点。推进各类出口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的 “三重”(重要开发区、功能区、示范区和开发新区,重大产业基地,重大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扎实推进出口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发挥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等优势,增强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出口产品价值链的引领作用。全力做好迎接商务部等部委对我市汽车出口基地的考核。做好船舶出口基地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跟踪增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后各项工作,服务好从化开发区扩区和从化明珠工业园升级为省级开发区的有关工作。(五)加快推进环境优化工程,着力增强投资贸易向心力完善保税物流体系。推动南沙保税港区完善通关查验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设立奖励政策,吸引异地货物使用我市港口进出口,促进南沙港区外贸箱量提升。加快推进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建设,拓展广州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密切跟进广州白云空港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工作。继续做好“大通关”相关工作,强化与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管理部门的合作。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在去年清理审批事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缩小审批范围,扩大网上审批业务范围,完善审批监控系统,提高审批效率。继续实施业务网上办结公示、一次性告知承诺制、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便利措施。做好政务中心窗口工作,增强办事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积极推行岗位责任制、一站式服务制等制度。加强与各区(县级市)外经贸部门工作协调,建立外经贸层级责任机制和奖励机制。加强外经贸人才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继续加强与财税银关检等部门协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企业服务体系。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