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商务资讯 > 招商引资

四年拟投超70亿元 促“双链”融合发展

发布日期:2022-08-23 12:46:27 来源:南方日报 字号: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广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近日,《广州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发布。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2020年基础上翻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

  为此,广州将大力实施“六大重点行动”。具体举措包括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四年内从国资收益中安排不低于10亿元支持国企创新发展;争取国家支持广州国家高新区实现扩区;将外籍、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认定权限下放至黄埔区、南沙区等等。

  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当前,广州着力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推动科技创新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互相促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主阵地。

  创新驱动

  科研“沿途下蛋”,成果“就地转化”

  在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染印车间,两层楼高的整段布匹由机器带动,经过水浸、风吹得以舒展,并进入到染色环节。大开大合的一系列动作,在智能设备的指令下井然有序。为该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的,是位于广州南沙的新型研发机构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

  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下称“广州工智院”)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承担近百项企业委托项目,覆盖环保、纺织、汽车生产线、家电等我国优势行业领域,服务国内外企业30余家,直接经济效益超2亿元,帮助企业新增经济效益超22亿元。

  《行动计划》指出,广州将发挥重大创新平台引领产业发展作用,探索科研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接下来,广州将大力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并在未来三年对每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给予累计最高600万元经费支持。

  “广州将全力支持保障广州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在生命科学、海洋科学等领域尽快取得重大原创成果,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提到。

  随着今年《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出台,广州在基础科研领域迎来更多加持。

  今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即将开学。作为《南沙方案》出台后落成的首个重大项目,港科大(广州)与广州本地科创和重点产业高度契合,将孕育形成“硅谷效应”,推动南沙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广州工智院正计划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展合作。“港科大在基础理论方面,尤其是在算法研究领域很有优势。广州则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我们希望打造技术平台,让香港科研工作者在内地验证核心技术。”广州工智院院长于广平谈到,双方将共建对接平台助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协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吸引更多港澳人才来穗。

  根据《行动计划》,广州通过广聚英才汇智领跑行动,对在港澳台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的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的奖励补助。同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强化人才对“双链融合”的支撑作用。

  市场主体

  龙头“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作为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链总链主单位,广州无线电集团自主研发了aicore system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并建设和运营了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这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成后,吸引了300多家有算力需求的企业前来问询洽谈。

  “算力中心采用全球领先国产自主可控技术,将打造五个赋能平台,后期根据实际需要可扩展建设。”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管理部部长邓家青谈到,该算力中心将为全市中小企业、政府部门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普惠的人工智能算力服务。

  在邓家青看来,《行动计划》的出台将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中小企业创新研发尚缺乏足够的资本。如何实现创新成果转化并实现回报,是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在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

  《行动计划》正是以“真金白银”助力“双链融合”。其中有15条政策明确了资金投入额度。根据初步测算,四年内广州预计将投入超过70亿元。广州政府部门也将推进相关政策扎实落地,进一步精简政策兑现流程,加大力度推行“免申即享”。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陈键华介绍,广州以企业创新为主体,持续优化产业链创新生态体系。目前,工信领域出台的《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对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也呈现“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今年来,广州出台实施“高企六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十条”。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近1.2万家,居全国第四;营收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下一步,广州将在支持已有的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壮大的基础上,推动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聚合“政产学研用金”等资源,创建新的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起到行业引领作用。

  同时,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加快打造智车之城、软件名城、定制之都、世界显示之都等,不断提升广州产业链群发展影响力;构建创新型制造业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完善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库,分层分类制定专项扶持政策。

  双链合力

  产业“按需出题”,科技“照单答题”

  8月中旬,一场“小而精”的高端对接,实现了“专而全”的赋能服务。11位新材料企业CEO,6家研究院、7家头部投资机构、8家头部服务机构、银行、券商、律所等机构负责人齐聚一堂、洽谈对接。

  这是广州科技金融特派员(工作站)助企行暨大湾区科创CEO头部资源对接会(新材料专场)现场。该活动聘任了“科创合伙人”,广州科创要素路演赋能中心同步揭牌。一方是助企链接资源的社群,一方是企业升级对接的平台。

  “汇聚科创全链要素,链接资源赋能企业。”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创业事业部总经理王燕明介绍,广州按“1+1+N”模式打造的“投资+贷款+综合赋能服务”逐渐成形。此举使“融资金”变为“融资源”,让企业置身市场、资本、政策、数据等各类发展要素中。

  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资本、平台作用,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对接?这就要求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用平台的思维成事。

  《行动计划》将发挥金融资本的链接和催化作用,通过建立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产业创新支持体系,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例如,推动设立千亿级产业投资母基金和百亿级创业投资母基金;每年安排财政经费1亿元,用于奖励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获奖企业等等。

  今年来,广州指导发布的独角兽、人工智能企业、硬科技企业、拟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百强等系列榜单,引导资本关注、投资优质科技企业,推动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

  除了金融活水的浇灌外,打造创新生态还需要创新载体、英才广聚。《行动计划》提出,安排最高50万元奖励科技服务示范机构;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强化人才的支撑作用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对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完善具有广州特色的“四化”路径是时之所需、势之所趋。此过程离不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少不了产业出题、科技答题。

  “广州将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吴汉荣表示。

  六大重点行动

  战略科技力量引领行动

  发挥重大创新平台引领产业发展作用,探索重大平台科研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建强用好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提升技术育成能力

  产业创新发展导航行动

  围绕重点产业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数字化为产业赋能,全力打造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构建智能制造合作生态;支持创新产品产业化应用,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产业核心技术攻坚行动

  建立“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机制,有的放矢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科技创新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增强国有企业创新能级,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合规免责清单

  产业创新载体提质行动

  畅通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链条,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载体,支持一批科技服务示范机构;实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双链融合”主阵地

  科技产业金融融合行动

  推动设立千亿级产业投资母基金和百亿级创业投资母基金,完善国有基金容错机制;加大科技信贷投放力度,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实施上市挂牌“科创领头羊”工程,指导发布拟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百强等榜单;举办一系列创新赛事,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获奖企业

  广聚英才汇智领跑行动

  优化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培养青年人才后备军;吸引港澳台和外籍人才来穗创新创业;支持企业引进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强化人才对“双链融合”的支撑作用

  ■专家观点

  华南理工大学科研院副院长蒋兴华:

  可根据产业需求

  布局创新平台

  “新近出台的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政策干货满满,将有效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华南理工大学科研院副院长蒋兴华近日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州市聚集了大量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近年又布局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资源丰富。由此形成的许多高质量科技成果在新政的推动下将加快实现就地转化。

  蒋兴华认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进一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根据产业重大需求布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研任务组织,发挥自身优势,为广州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高校应围绕产业需求开展学科建设

  在蒋兴华看来,当前国内外产业竞合形势下,广州出台《广州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正当其时,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大学在创新链上具有独特优势。”蒋兴华认为,将研发成果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引导科研人员坚持科研创新的价值导向和需求导向,进一步激励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大学创新要有效融合产业链进行谋划、布局,围绕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开展学科建设、科研队伍建设、科研平台搭建、科研任务组织、人才培养等工作。

  “此次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政策出台,让我们在资金、平台、转化环境等方面看到了新机遇。”蒋兴华表示,华南理工大学将利用新政策机遇,根据广州市产业发展重大需求,重点部署学校的重大创新平台,深化推进实施基础研究登峰计划、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科技成果转化提质计划,做强学校的创新链,实现与产业链的高度融合,为广州市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华工力量”。

  大学科技园可建成成果转化枢纽

  蒋兴华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分析应如何将创新工作和产业工作结合起来。目前,该校正围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广州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开展学院建设、学科布局和科学研究工作。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华南理工大学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联合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研任务等深度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蒋兴华表示,通过将地方研究院、大学科技园等建成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枢纽和平台,将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有机融合,加快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在政策方面,华南理工大学出台了促进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的“华工十条”,最高可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95%奖励给科研团队;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中,专门设置了成果转化类的职称,在评定考核中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