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省级高新区获批将给广州带来什么?
一年内,广州斩获三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月8日,广州琶洲高新区建设启动仪式举行。2020年12月25日,广州琶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获广东省政府发文批准,同意认定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广州琶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琶洲高新区”)。
1月9日,花都汽车产业基地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花都高新区”)的消息也对外公布。
更早前传来好消息的是去年2月25日,广东省政府同意认定广州天河智慧城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广州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天河高新区”)。同年7月,天河高新区就迎来共36个项目签约、开工、奠基,项目总投资超800亿元。
三个高新区获批对广州来说可谓旧雨重逢,因为上一次广州成立省级高新区还是在1988年,后升级为如今名声在外的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广州高新区”)。阔别三十余年,广州为何再掀起高新区建设热?高新区又将带来什么、前景又如何?各地争夺高新区的背后实质上又是在争取什么?
时隔三十余年又添省级高新区
三个省级高新区的接连获批为广州的高新区建设再添一把“火”。
除了朝着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目标迈进,三大省级高新区也各有侧重,琶洲高新区将建设成为“数字+会展+总部”融合发展、外向型和创新型经济集聚发展的高质量经济增长极;天河高新区将打造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节点等;花都高新区将多元化培育和发展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先进制造业。
获批高新区为这三地实现鸿鹄之志再添一份“底气”。什么是高新区?一言以蔽之,就是又要高又要新,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术。
数据可以带来最直观的感受:2019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支出是8259亿元,占全国企业整体投入的50%。国家高新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有800多名研发人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8倍。国家高新区,正是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
除了数据“牛”,提起高新区中的佼佼者,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中关村科技园区。1988年5月10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即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时至今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依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创新创业故事之一。
1991年3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决定继1988年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之后,在各地已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再选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26个开发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此后,高新区建设在全国兴起,发展至今中国已经成立169个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
高新区与广州同样渊源已久。上世纪80年代,广州率先成立了省级高新区——1988年6月经国家科委、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广州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成立。值得一提的是,老天河高新区与成立不久的天河高新区尽管同名但范围不同。
老天河高新区更于1991年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国兴起的高新区建设中最早的一批。1996年,更名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年,广州高新区实行“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包括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广州民营科技园和南沙资讯科技园。1998年8月,广州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并报请科技部批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广州高新区合署办公。
相隔三十余年,广州在一年内接连收获三个省级高新区,如今形成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三个省级高新区的格局。这三个新晋升的省级高新区将如何搅动一池春水,令人期待。
为什么要争取建立高新区?
为什么要建立高新区?
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增强国际竞争力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时至今日,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作为广州的希望之星,琶洲高新区、天河高新区志存高远,申请高新区正是为区域未来再添一笔筹码。
对于琶洲申报高新区的原因,琶洲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总结为首先有利于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凝聚发展合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把握全球技术革命重大发展机遇;其次有利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深度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最后有利于适应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探索创建高新区经济发展新模式。
可期待的未来之外,更有资源配置的倾斜。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从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支持利用“三旧”改造政策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优化高新区资源配置。如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方面,可赋予国家级高新区和具备条件的省级高新区一级财政管理权限。
“在获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后,高新区内企业将可享受省一级优惠政策,在税收、征地、国土建设方面支持力度将加大。”广州天河科技园相关负责人透露,获批后,在园区建设、政策优惠上,将有更多主导权,将促进园区企业发展、助力高质量发展。
获批高新区,本身就是对区域实力、发展潜力的一个认可。
从高新区的准入门槛来看,《广东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办法》对高新区的认定条件明确,如在产业特色方面就有产业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园区工业增加值50%以上等硬指标。
事实胜于雄辩,“前辈们”的表现更铸就了高新区的金字招牌。2019年,广东省23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26万亿元,同比增长39.76%;实现净利润3735.74亿元,同比增长40.85%。
放眼全国,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1家国家自创区、169家国家高新区成为地方创新发展“领头雁”,2019年营业收入达38.6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52%。
无论是专注现在、还是着眼未来,花都高新区、琶洲高新区、天河高新区获批,对区域发展都可以说是“不会赔本的买卖”。
目标:晋升国家高新区
获批省级高新区只是开始,下一步是国家高新区。
“争取2023年晋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天河科技园管委会主任邹彦庭透露,天河高新区力争实现营业总收入、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每年都达两位数增长。随着天河高新区建设发展“加速跑”,2023年完成晋级的“小目标”后,将实现与天河科技园原有国家级片区的“会师”,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政策也支持高新区从省级升级为国家级。《广东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办法》明确,促进省级高新区提质增效,加快推动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努力实现国家级高新区地市全覆盖。
广州高新区的崛起更是珠玉在前,也为花都高新区、琶洲高新区、天河高新区成功探路。
以“一区多园”中的广州科学城为例,其设立之初人口仅有5500人、建设用地仅有220公顷,如今常住人口已将近10万人、户籍人口约2万人。2019年,科学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2700亿元,同比增长8.4%。
时至今日,广州科学城依旧在茁壮成长。不久前公布的《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深化设计》明确,科学城规划范围总面积约145公里,将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并形成“一环、三心、双轴、多片区的总体结构”。
从花都高新区、琶洲高新区、天河高新区所在区域看,无一例外都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如琶洲高新区为例就已汇聚超过189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不乏腾讯、阿里巴巴等领军企业。2020年重磅推出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广州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也覆盖了琶洲高新区的所在地。
“琶洲高新区获批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华邦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琶洲高新区获批的2020年也是该公司成立的20周年,他们在琶洲高新区的华邦—凯旋项目即将迎来竣工,2021年从琶洲高新区再出发恰逢其时。
琶洲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琶洲高新区会朝申报国家级高新区这个方向继续努力,未来将会“软硬兼修”。
将给广州带来什么?
一年内三大高新区获批,是广州努力的结果,高新区将为广州的未来带来什么?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时代之选。当下,广州正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在优化提升科技创新布局方面,《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稿)提出,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链接广州科学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天河智慧城、南沙庆盛片区、南沙明珠科学园等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
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从地理范围来看,琶洲高新区正位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天河高新区包含天河智慧城核心区,广州科学城属于广州高新区“一区多园”,各级别的高新区与广州的科技创新轴多有重合,高新区的获批正是好上加好、将发挥出政策的叠加效应。
科技创新成果最终需要在产业上体现。目前广州正着力发展现代产业,加快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建议稿提出,突出数字经济核心区“一核引领”,东部、南部创新经济“两极带动”,空港、海港、铁路港“三港辐射”,特色经济价值园“多点支撑”,全力支持和高位推进开发区、高新区、综保区等国家级产业平台创新发展,提升省级、市级产业平台能级,打造沿江、东南部、西部三大产业带。
同样从地理范围来看,天河高新区、琶洲高新区正位于沿江产业带,花都高新区正位于西部产业带上。高新区除了为“创新源”注入新活力,也将发挥产业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广州现代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此外,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高新区要择优引入企业和项目,不能装进篮子都是“菜”。
从定位来看,新晋升的三大省级高新区都特色明显,想好了装什么“菜”。以花都高新区为例,其将以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导产业,多元化培育和发展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先进制造业。
在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刘金山看来,这三大省级高新区定位高远,需要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资源,而高新区正是链接高端资源的一个绝佳入口,让区域发展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最终将以点带面、助力广州实现产业突围。
琶洲高新区(省级)
将建设成为“数字+会展+总部”融合发展、外向型和创新型经济集聚发展的高质量经济增长极
天河高新区(省级)
打造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节点
花都高新区(省级)
将多元化培育和发展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先进制造业
■观点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
省级高新区既是目标也是责任和压力
“接连获批三个省级高新区是广州经略多年、水到渠成的一个结果。”陈鸿宇认为,广州作为超大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多点共同发力的一个格局,在整体统筹规划之下,广州多个高新区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发展高新区的要求,夯实基础,不懈努力,终于成长为省级高新区。
在陈鸿宇看来,这三个高新区空间布局合理,能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错位发展,符合超大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要求。也表明广州的高新
企业和高新园区的发展有质的飞跃。
“获批为省级高新区,有利于扩大广州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广州制造的品牌效应;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的集聚;有利于得到国家和省的相关支持和服务,拓展高新区发展空间。“陈鸿宇同时指出,成为省级高新区,既是目标,更是压力和责任。省级高新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会有更高的要求,也必须对广州市和全省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更为充分的引领支撑功能。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
利用平台优势突破高新技术产业瓶颈
“高新区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创新需要,另一方面是把实体经济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来。”在丁力看来,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的高新区,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将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从工厂车间的横向到供应链聚集的纵向“进阶式”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要做大做强,需培育龙头企业。市场变现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丁力表示,在高新区发展中,如何利用平台优势,带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从生产环节转向市场平台,带动区域发展,是一个新课题。
“高新区的发展规划,不仅要从供给侧上进行改革,更应从需求端进行配对。目前,在广州的黄埔等区域形成了优质企业的集聚,补足了在产业供应链的研发和生产部分。但在市场变现上,更需提升能力,让小而全的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做大,提升转化为龙头企业,突破高新技术产业瓶颈资源,进而为区域发展注入更多动力和活力。”丁力说。
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刘金山:
发展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高新区是天然载体
“广州的突围突破,需要为全国提供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载体,高新区正是这样的平台。”在刘金山看来,通过与其他城市的对比,可以看出广州在科技创新方面亟待新的突破,需要在科技上发力,通过在理论、工程、产业阶段齐发力,打造新的科技创新链。他表示,广州在产业化阶段上非常成熟,在工程化阶段还需加把劲,这需要企业家、金融家和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高新区正是这样能集聚多方面资源的综合平台。
刘金山表示,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是广州产业的着力点,高新区正是天然载体。天河高新区有互联网的优势,花都高新区有制造业的优势,琶洲高新区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好。此前这三大高新区所在区域尽管定位高端、在广州有一定知名度,但对外部资源来说相对陌生,获批省级高新区是在省级平台上“挂户口”,有利于快速推广自己,加速各种全球高端要素的引入、集聚。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