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商务资讯 > 外商投资

奋进40载利用外资迈向新时代

发布日期:2018-12-18 06:43:46 来源:本网 字号:

40年对外开放的实践证明,合理吸收利用外资既为中国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先进经营方式、新型管理经验,强化了人才储备,又引入了国际竞争机制、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更促进了中国技术进步,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速了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在中国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外商投资向高端产业聚集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结果,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40载砥砺奋进,40载春华秋实。

站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回首过往,我国吸收外资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40年的实践证明,利用外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之一。

从第一家合资企业到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从经济特区到自贸试验区,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举全国之力办进博会,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对外开放,这条富民强国之路,合作共赢之路,越走越宽阔。

40年来,中国吸收外资规模稳步增长,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

从中外合资到外商独资引资大门逐渐打开

今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特别圆桌峰会的知名跨国企业负责人时指出,外资在中国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进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将继续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继续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为国内外企业家投资创业营造更加宽松有序的环境。

参加会见的不乏能源管理及自动化系统领域的领先企业、全球电器产品及工业自动化和电网领域的技术领导企业、全球最大的以研发为基础的生物制药公司等高精尖的跨国企业,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重要的参与者、见证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回首过往,从最初吸引大众餐饮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企业到如今吸引智能制造最高水平的工业制造企业、新兴产业及高科技行业企业,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和认可。

犹记得,改革开放初期,带着“引进外资企业会造成什么影响”的不确定性,合资企业是当时外商直接投资的唯一途径。

含着中外合资企业001号“金汤匙”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便是如此诞生的。1980年5月,带着只能用港币从法国、德国订购的面包烤炉、洗碗机等厨房设备和“不掉渣”的面包,香港女企业家伍淑清和她的父亲来到了北京,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民航因此结束了没有配餐公司的历史,这个现代化的航空食品企业拉开了中国引进外资的大幕。

1980年,虽然在中国落户的外资企业仅有3家,但轻拂的改革春风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开门迎客”的决心和态度。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初步建立了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对外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投资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此前的种种顾虑逐渐消失,外商独资企业在1986年开始出现。

1987年11月,以中国秧歌表演这种“接地气”方式开业的肯德基,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餐饮企业。位于北京前门的店面,“等候一个座,排队两小时”,仍无法阻挡人们对西式快餐的好奇。不少人的西餐知识在这里启蒙,中国快餐时代也在这里开启。标准化、供应链管理、品控体系等新兴餐饮业经营方式由此进入中国。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填海建港的开山炮吹响了深圳改革发展的号角。这个广东南部小渔村的华丽变身,推动了我国经济特区的建设,大规模利用外资和经济特区建设“齐步走”。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地方开办的经济特区,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和进口关税,吸引外国投资者以“三来一补”、合资办厂、独资办厂等方式进行投资。来自香港、台湾地区及东南亚等地的资金逐渐进入大陆市场。

从大连偏远荒凉的几个小渔村开始,从天津盐碱滩涂上的第一根定线桩开始,1984年,中国开发区正式诞生,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为日后吸引外资奠定了基础。

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中国吸收外资再上新的台阶。是年,中国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外商直接投资成倍增长,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8764个,协议外资金额575.1亿美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了2.8倍和3.8倍。外商投资项目开始向大型化发展,并出现了一批投资额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项目。

愈发稳定和成熟的市场,吸引了不少外资企业抢滩中国。1993年,全国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83265个,协议外资金额1108.5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0.68%和90.7%,基本相当于改革开放前14年的总和。也正是从这一年起,中国连续25年成为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2000年和2001年,中国分别修订了《外资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取消了对外商独资企业在设立条件、减资、设备出资、内销和出口比例等方面的限制。由此,越来越多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的外方股东通过增资、转股等方式取得企业控制权或将企业变更为外商独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逐渐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截至2017年末,外商独资企业数量已占外商投资企业总量半壁江山。

加入世贸组织履行承诺吸引外资再上台阶

2001年,卡塔尔的多哈,轻轻落下的小木槌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第143个新成员。之后,中国坚定履行入世承诺,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完善一系列政策法规,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努力培育更加宽松和便利的投资环境,增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使得中国吸引外资工作再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仅2002年上半年,中国新增合同外资金额就达到4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5%。以电子通信产品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占当时整个外商投资的22.2%,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

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外商投资的行业结构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2002年3月,中国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完美结合起来,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农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得更加密切。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大规模、成批量的吸收外资,成为所处各省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彼时,4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增幅高于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增幅,其相关优惠政策和比较完整的配套设施成为外商投资企业眼中的“香饽饽”,不少大型外商投资企业项目或独资项目都设在了开发区。

在带来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及人才的同时,外资企业推动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产业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开发区在积极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努力培育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愈发注重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

2006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这是中国首次单独制定和发布利用外资的发展规划。《规划》中,《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的修改完善,有效引导了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方向。中西部地区迎来利用外资的良好机遇,而顺利实现外商投资的梯次转移,成为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面临的重要任务。

2007年,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4家外资银行成为第一批在内地成立法人银行的外资银行,这标志着4家外资银行可以在中国境内率先正式开展全面人民币业务。

这是中国履行加入WTO承诺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稳步推进和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4家在华业务规模位居前列的外资银行的法人化改制,使外资银行在华市场的发展打破了过去“分行主导”的市场格局,快速向“法人主导”转变,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迈入新阶段引资模式不断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迈入新的阶段,吸引外资工作也进入全面深化发展阶段。

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挂牌后,中国首份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发布。与此同时,在自贸试验区内,负面清单以外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和企业合同章程审批制均改为备案制。如今,以备案制为主的外资企业投资管理模式在全国正式确立,目前96%以上的外资企业设立和变更事项通过备案完成。

从上海开始,在中国的版图上,自贸试验区试点已遍布12个省市。从“一枝独秀”到“多处开花”,12块“试验田”尽情释放着能量,激发着外国投资者到中国投资的热情。2017年,11个自贸试验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841家,其中以备案方式新设企业占99.2%;实际使用外资10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1%,高于全国增幅10个百分点。

如果说在吸引外资方面自贸试验区是“新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则是当仁不让的“老兵”。曾经,优惠政策是吸引外资的强大动力,而今,积极提高创新能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产城融合、提升绿色发展水平逐渐成为经开区吸引外资的特有优势,经开区吸引外资也逐渐进入“选资时代”。

今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决定在扩大开放方面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确保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落地。同时加大开放力度,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放宽汽车行业等制造业外资股比限制。完成修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工作,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此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版)》先后发布。全国版负面清单2018版相比2017版,特别管理措施由63条减至48条;自贸试验区版负面清单2018版相比2017版,特别管理措施由95条减至45条。

全国版清单中,外资进入银行、证券、汽车制造、电网建设、铁路干线路网建设等限制将被取消,以深入推进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自贸试验区版负面清单还在种业、油气、矿产资源、增值电信、文化等重要领域提出了新的举措,进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外商投资延续向高端产业聚集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结果,也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改革制度红利的持续显现。

40年对外开放的实践证明,合理吸收利用外资既为中国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先进经营方式、新型管理经验,强化了人才储备,又引入了国际竞争机制、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更促进了中国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速了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来源:2018年12月18日 国际商报)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广州市商务局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