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服贸创新为先
服务贸易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服务贸易比较落后,仅有少量的对外援建和入境旅游等服务贸易。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开展国际间经济、技术、学术、文化等合作交流,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年均15.3%的速度增长,不断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服务贸易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深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新兴服务蓬勃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对外贸易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的新引擎。201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7919亿美元,占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6%,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越来越接近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位次也显著提升。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8年,我国服务进出口已连续五年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的比重达6.9%,其中出口占比为4.6%,进口占比为9.4%。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近年来国家层面对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着墨密,以及作为主管部门,商务部将服务贸易作为贸易强国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并推出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密不可分。
在完善体制机制方面,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建立了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等;在搭建开放平台方面,2009年,将北京、天津、上海等21个城市列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16年,国务院部署在15个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试点形成了29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17个地区深化试点,提出新的开放举措和政策措施。首批13家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也在2018年正式出炉。2019年,商务部启动了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的认定工作,日前基地入围名单已结束公示。在促进合作交流方面,发布了《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合作路线图》,达成《中国-中东欧国家服务贸易合作协议》,与日本、英国、乌拉圭、俄罗斯、阿根廷、巴拿马、葡萄牙、德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服务贸易合作机制。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额逐年提升。2018年,贸易额达1217.7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15.4%。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综合试点是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新探索中的最大亮点。2016-2018年间,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和促进机制基本建立,多点发力的政策体系初具雏形,监管模式的流行再造有序推进,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培育。2018年在深化试点的背景下,17个试点地区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2018年,17个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地区服务进出口合计39870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76.7%。2019年,商务部将深化试点列入其主要工作中,加强了对17个深化试点地区试点方案落实情况的督导,确保试点任务落实落细,尤其是对试点任务中的薄弱环节和滞后地区加强督导,各地试点情况也将接受第三方评估。同时加快29条经验的推广,指导各试点地区培育和推进一些新的改革任务、政策措施和监管创新,尽快形成一批新的经验和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制度性成果。
当前,我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2019年1-8月,北京、上海等31个示范城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2731.4亿元,同比增长8%,占全国比重达到86.9%。示范城市已成为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主力军,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商务部正在研究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服务外包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服务外包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和路径。同时继续开展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和末位警示,建立良性竞争、激发活力的促进机制。
为了促进文化贸易的发展,2018年启动的13个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取得初步成效。2018年,我国文化服务进出口额达346.3亿美元,增长17.8%。商务部正在研究建立出口基地评价体系,制定出口基地管理办法,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支持出口基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基地将在优体制、优政策、优渠道、优服务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将基地打造成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动力引擎和创新高地。
此外,为了培育新兴服务出口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商务部会同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已基本完成了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方案,今年将启动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的建设,构建数字贸易促进平台和政策环境,集中扩大数字服务出口,这将是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又一新探索。
(来源:2019年9月27日 国际商报)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