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同享机遇 共进共赢
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多年来,中国—东盟关系已经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成功、最具活力的典范。中国东盟山水相连、文化相通、命运与共,不断挖掘合作机遇、提升合作质量和水平为双边经贸合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
共赢发展需求持续提升
绿色可持续等新兴产业是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领域。
在印度尼西亚,由中国公司承建的芝拉塔漂浮光伏项目是印尼首个、东南亚最大的漂浮光伏项目,该项目总装机容量为192兆瓦;中国投资也在推动印尼镍矿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支持当地电动汽车电池的生产制造……
“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在低碳发展方面有很多共同利益和合作点。”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公使裴连杰表示,印尼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明确了绿色低碳发展、数字转型等经济转型战略,这需要依托更多的国际合作加以推动实现。目前,印尼与中国已经在与环境相关的可持续技术方面开展了诸多项目,希望在绿色智能城市方面也能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中国与印尼在可持续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正是中国与东盟共谋发展新机遇的一个缩影。
中国、东盟同属全球南方,互为发展机遇,合作潜力巨大。在日前于北京举办的区域经贸合作可持续发展对话会上,中外嘉宾纷纷表示,深化经贸合作是中国东盟双方发展的需要。本次活动由北京朝阳区政府外事办、北京商务中心区管委会、全球化智库等共同主办,与会各方围绕助推中国—东盟区域可持续发展话题建言献策。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特别顾问陈仕萍表示,东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口红利,是世界上最具经济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东盟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人口数量位于世界第三位,投资收益率具备较强吸引力,并不断优化引资政策。中国在能源、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发展已处于领先水平,在东盟也开展了相关投资。东盟期待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商投资能更多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汽车电池等先进制造业领域。
谈及东盟如何与中国深化贸易投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陈仕萍认为,东盟要做好营商环境的打造,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除了要通力合作推动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之外,东盟还需在法律、数字等软联通上弥合缺口,做好协调,搭建更完善的法律架构,使得人员、资源可以更顺畅地跨国流动。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强调,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要全力巩固和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新格局。要注重服务贸易的发展,通过加快推动服务贸易的开放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的深度融合发展。
开放融合实践联动发展
中国与东盟资源及产业优势互补,发展经验可相互借鉴。在中国—东盟中心综合协调部主任孙毅看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此,孙毅谈及了三点看法。
区域经济融合日益加深。东盟连续4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连续多年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互为重要的投资来源地和目的地。中国与东盟十国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与柬埔寨、老挝、越南等国签署了产能合作文件,共同建设了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泰国中泰罗勇工业园和中马、中印尼“两国双园”等产业园区,双方产业链供应链联结更加紧密。中国东盟90%以上的货物已享受零关税待遇,RCEP全面生效和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积极推进,不断带动区域经贸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带来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和投资驱动效应。
区域互联互通日益紧密。中国同东盟搭建了以铁路、公路直达运输为支撑的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为双方深化合作奠定了硬联通基础。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将加速推进泛亚高铁经济圈构建,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跃升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人文交流提振区域经济。地缘相连、族缘相亲、文化相近,中国东盟的全面务实合作具备深厚牢固的民意基础。互免签证政策的实施、人员快速通道和货物绿色通道的建立等都为推动双边经贸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首都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以及首都国际金融开放的前沿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承载区,北京朝阳区也在积极搭建平台,推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据北京朝阳区副区长张冠彬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4月,东盟国家已在朝阳区设立了近500家外资企业,投资总额达55亿美元。未来,朝阳区将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推动与包括东盟在内的国际经贸合作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
对于北京与东盟的合作,孙毅建议,双方应聚焦新质生产力,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为重点,加强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创新的合作网络,增强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合作增长极。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