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投资:见行见效 走深走实
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启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幕。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依然稳步推进——据商务部统计,1-11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878.6亿元,同比增长7.4%(折合1026.6亿美元,同比增长3.6%)。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91.6亿美元,同比增长6.5%,占同期总额的18.7%。
增长步伐稳健
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数据显示,1-11月,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43.7亿美元,同比增长14.3%;流向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等领域的投资均呈增长态势。同期,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933.9亿元,同比增长4.3%;新签合同额13109.7亿元,同比增长0.6%。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719.5亿美元,新签合同额981.9亿美元,分别占总额的54%和50.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肖鹞飞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202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保持稳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继续领先发展,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领域的资金仍占较大比重。对外承包工程项目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在全球不确定性较高、直接投资波动频繁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维持了稳健增长。预计2022年全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的比重将超过10%,存量占比也将超过7%。”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潘圆圆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数量的增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提供了发展中国家急需的资金,增强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能力。同时,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和基建占据较大比重,为东道国提供了增长必需的基础设施。
3月,通用技术集团中机公司投资建设的孟加拉国最大电站正式投入运营,从此孟加拉国进入了电力100%全覆盖的新时代,成为第一个全国通电的南亚国家;印尼当地时间11月16日,一列由中国铁路研发制造的高速铁路综合检测列车对雅万高铁德卡鲁尔站至4号梁场间线路进行了全面检测,获取的各项指标参数表现良好,标志着中国和印尼合作建设的雅万高铁试验运行取得了圆满成功;刚刚结束的卡塔尔世界杯的决赛场馆——卢赛尔体育场是中国企业第一次以设计施工总承包的身份参与建设的国际足联最高标准的专业足球场,从施工设备到制造技术,卢塞尔体育场的每个细节都充分彰显中国智慧。
“非金融类直接对外投资会使资本成为推动当地基建及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力,基建与产业发展的优化将进一步降低当地物流成本并优化营商环境,进而促进国际贸易的流通以及吸引制造业等企业的入驻,这将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人均收入与居民消费力,进而实现对外直接投资与沿线国家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丝路社会科学院经贸合作部主任王建娇对国际商报记者说道。
更加稳健务实
进入提升质量新阶段
“展望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和地缘政治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货膨胀风险和衰退风险下,对外投资的意愿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外投资的目标将更加稳健和务实,中国也将进入更注重对外投资增长质量的阶段。”潘圆圆说道。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今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明年中国在对外经贸领域面临的挑战依旧严峻,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很可能继续面临较大的逆风局面。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持续推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向更高质量发展?
潘圆圆认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需要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其次,可以利用不同国家的市场来配置资源,分散风险并提升收益。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动机和投资模式有所不同,平衡在两类国家的投资有助于优化中国对外投资的投资收益率。再次,通过对外投资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在技术、管理、资源、人员方面的优势,将中国企业的优势与东道国资源有效结合,促进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
陈佳表示,推动对外投资提质增效需要从顶层设计创新到微观机制落地等方面做好精准施策。一是继续发挥宏观投资板块稳增长的比较优势,二是继续发挥优势供应链出海的投资拉动作用,三是继续推动中资企业对外投资模式的创新。
“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中国企业应主动把握机会,加大跨国并购力度。政府部门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等,以减少企业跨国并购的困难和障碍。”肖鹞飞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