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落地已生根 枝繁催叶茂
“十四五”征程待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让这一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国际公共产品释放更大红利,无疑是中国将全力而为的一项重点工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共建“一带一路”着墨颇多。业界普遍预期,共建“一带一路”在“十四五”期间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
明确更高更细致的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议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设定了更加细致明确的目标。”商务部研究院“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研究所所长祁欣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更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更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目标。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是业表示,“十四五”规划建议结合7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实践、中国对外开放合作发展格局以及当前全球发展形势,对“五通”提出了与时俱进、更加深入的要求。
具体而言,王是业分析,在设施联通方面,规划建议提出“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项目多为跨境项目,规模大,环节多,涉及多方利益,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有助于发挥各方优势,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也有利于实现基础设施的开放共用,切实发挥加强区域经贸、人员联系的作用。
在贸易畅通方面,规划建议强调从构建产业链供应链、深化产能合作的角度出发,扩大贸易和投资。开展产能合作,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链供应链,将充分发挥各国产业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也将自然驱动各国的产业和投资往来。当前保护主义抬头,多边经贸体系遇到困难,在沿线构建跨境产业链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共赢发展。
在资金融通方面,规划建议明确“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要坚持市场导向,对接现实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确保投融资活动有效、高效,切实发挥应有作用,能够产生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强调投融资活动要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就是要确保投融资方式和资金使用合规,相关融资规模要符合资金使用主体的现实情况,避免过度融资超出承受范围。
在政策沟通方面,规划建议提出除了推进政府间战略、规划、机制对接,还要加强规则、标准联通,政策沟通的内容更加深入细化,下沉到产业层面。各方进一步加强规则和标准对接利于减少沿线经贸合作的制度和体制障碍,确保要素和商品的自由便利化流动。
高质量发展有径可循
接下来,如何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指引,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与畅通国内大循环、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发展?
对此,王是业建议,一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沿线国家(地区)构建更加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中国产业链条向沿线国家延伸,实现资源、产能、贸易、市场的深度融合。二是推进贸易投资标准和技术标准对接与统一。通过商签双边、区域经贸协定等方式建立统一的贸易投资标准,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作用,与沿线国家企业和行业组织合作,建立区域统一的技术标准,消除技术壁垒。三是创新合作模式,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市场规则,鼓励与区域外国家共同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第三方市场合作,促进技术、资本、管理优势的有机融合,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在祁欣看来,首先,要更注重构建双多边及区域的多元合作机制,在贸易增长、投资促进与便利化、全球经贸治理、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等领域提出中国方案。
其次,要推动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高质量落地,推进重点贸易通道提质增效,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入发展,推进中欧班列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绿色投资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国际规则标准,确保财政和商业上的可持续性。
再次,要推动产业链合作,鼓励企业在沿线相关国家积极构建跨境产业链,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打造一批具有长远性、稳定性、竞争性、系统性、协同性,国际化程度高、区域或全球影响力强、具备抵御风险能力的跨国公司。
最后,要深入推动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实施民生项目,大力推动全球卫生治理,共同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卫生系统薄弱、卫生能力不足的国家增强应对能力,更公平合理地使用和分配资源。
“此外,各方还应完善多元投融资体系,鼓励开展第三方金融市场合作,推动国内金融机构与多边开发机构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领域开展项目合作试点,加快形成绿色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国际和区域投融资合作机制,打造绿色发展共同体。”祁欣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