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走出去”行稳方能致远
近年来,中企对外投资经历了从2016年的激增到2017年上半年的骤降,再到今年上半年稳步回升的过程。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2459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2258.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4%(折合355.8亿美元,同比增长34.9%)。
相比较而言,2017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的6236家境外企业进行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8107.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8.2%(折合1200.8亿美元,同比下降29.4%)。“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跨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而在当前政策环境趋稳、国际市场和环境仍风云变幻之际,企业应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科学把握战略机遇期,积极稳妥“走出去”?日前,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布的《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报告(2017)》中,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表示,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调整规范监管政策,确保政策实施的公开透明,为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也应全面提高风险意识,注重投资质量和效益。他为企业积极稳妥发展海外投资支出数招:
第一,建议企业关注并学会把握和驾驭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不均衡复苏阶段,市场波动和震荡十分剧烈,发达国家仍未彻底摆脱经济危机的束缚,美国经济虽率先复苏,但也存在众多深层次的矛盾,金融资产泡沫和政府债务风险仍是困扰美国经济的主要矛盾。特别是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推行的“美国优先”的极端保护主义政策将带来新的政策上的不确定性,投资环境将更加复杂。中国的投资企业一定要全面了解投资目的国的政治、法律、经济状况,并对这些发展变化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把握,以避免大规模投资后一旦政治经济形势恶化,将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第二,企业必须学会制定完整的投资计划。中国企业一旦决定参与海外投资项目,必须有一个统筹的考虑。首先要有明确的企业发展定位和思路,把握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经营主业。在进入市场前,应制定详尽的产品战略和市场战略,并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其次在具体项目启动前一定要做好可研报告,如有困难应委托专业咨询机构完成。企业在这方面支出的费用与在项目上交学费相比微乎其微。特别是针对服务领域的投资关键是要把握好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
第三,要学会控股经营或以较少的投资参股实现控股的目的。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最大股东控股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在海外兼并收购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全额收购,可以采取分步兼并收购的方法,先入股一定的比例,待经营的前景比较明朗时再进行增资控股是较明智的做法。对此,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经验。数据显示,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外商在华投资的70%是以合资的形式进行的,此后控股和独资的形式才逐渐有所上升。而且在投资进入市场的初始阶段,当地合作方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第四,要学会与当地企业开展密切合作。海外投资在起步阶段最好先以合资的形式为主,学会与当地企业分工合作,并且要慎重地选择合作伙伴,特别是在一些敏感领域的投资,没有当地有影响力的合作伙伴的配合是十分复杂和艰难的,有时甚至会付出较大的代价。此外无论在海外经营独资企业还是合资企业,都要深入了解、尊重并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文化风俗习惯,严格依法合规经营,不能有侥幸心理。在这一点上要密切与当地的合作伙伴沟通合作,尽量采取属地化管理的模式,加快融入当地社会,逐步树立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第五,企业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海外投资兼并过程中,应注意两方面风险,即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由不了解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和财税制度所导致的经营困难或财产损失属于外部风险。由人员安排不当或主要负责人水平和能力有限所导致的经营亏损属于内部风险。此外在当前形势下,在海外兼并收购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杠杆过大操作,特别是对于有些负债很高的企业,更要严格限制超规模贷款收购的做法,应鼓励采取多渠道融资的方法,避免因企业遇到债务问题后直接对银行造成影响。“中国企业在实践中正在发展壮大,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当前中国企业参与海外投资兼并收购仍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相信在企业普遍提高风险意识的前提下,在管理层不断改进完善监管制度提高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定将行稳致远,尽快形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霍建国总结道。
(来源:2018年6月4日 国际商报)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