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优化助对外投资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大项目较多,带动出口作用明显,对外投资合作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的490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895.7亿美元,同比增长3.8%。
对外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当前,我国对外投资无论是从规模、方式还是领域看,都实现了长足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只有少数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因此在1982年~200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仅14.6亿美元。”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张菲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2000年我国提出“走出去”战略后,对外直接投资开始迅速增长。
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对外投资流量首次超过实际利用外资,成为资本净输出国;201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1246亿美元,是2002年的46倍,年均增长29.1%,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而从对外投资存量看,2017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48万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
在“走出去”的同时,我国对外投资形式也实现了质的飞跃,由单一的绿地投资向兼并、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扩展。“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企业明显加快了跨国并购的步伐,跨国并购日趋活跃。”张菲谈到,2016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非金融类)跨国并购达1072亿美元,占比达63%。
而从投资区域分布看,“相对集中,广泛布局”的特点较为突出。张菲分析称,一方面,我国对外投资已遍布全球190多个国家,按照投资存量和占比,依次分布于亚洲、北美、拉美、欧洲、大洋洲和非洲。另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港澳、东南亚、独联体等相邻国家和地区,重点国家及地区包括: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东盟国家、德国、卢森堡、法国、英国、荷兰、俄罗斯等。与此同时,我国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也在逐渐扩大且上升势头明显。此外,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成果丰硕。2015年~2017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486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累计额的比重超过10%。
从投资行业领域看,“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我国资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断上移,由资源获取型向技术引领和构建全球价值链转变。”张菲说道。
数据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初期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制造业等少数行业,截至2017年则已涵盖国民经济18个行业大类。其中商务服务、制造、批发零售、金融领域的投资超过百亿美元,占比在八成以上。
加强形势研判防范投资风险
当前,国内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做好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张菲表示,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对外投资项目管理经历了从“审批制”逐步变为“备案+核准”制,更强调把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和防范对外投资风险结合起来。
“2016年我国对外投资特别是跨国并购剧增,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顶峰,远远超过实际利用外资。”张菲进一步分析称,为平衡双向投资、促进对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遏制非理性海外投资、防范金融风险,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文件,对外投资政策从鼓励大规模“走出去”转为加强监管审查,产业分类指导“走出去”。
针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张菲建议,企业对外投资前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遵守我国对外投资的政策法规。
张菲表示:“既要加强对近两年来我国新出台的境外投资政策法规的学习和理解,如《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对外投资备案(核准)报告暂行办法》等,又要对东道国及投资社区的环境做深入详尽的调查,包括营商环境、经济发展、产业政策及配套、劳工政策、环保要求等,从而尽可能防范、规避海外投资风险和投资陷阱。”
不仅如此,在当前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态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张菲强调企业一定要研判形势,谨慎投资。“对外投资经营过程中,企业要高度重视诚信合规经营,包括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和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的规定,特别是关于反商业贿赂、反垄断、反洗钱、企业跨境数据保护、国家安全审查、出口管制等重点领域的规定。另外,企业还要有专业管理团队和相关预案。”
(来源:2018年12月10日 国际商报)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