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欧投资,中企应未雨绸缪
欧盟近期出台的《外资审查法律框架草案》受到业界广泛关注。虽然该草案将在今年4月正式生效的18个月之后正式实施,但有些欧盟成员国早已经行动,加强外资审查,扩大审查范围,降低审查门槛,强化政府职权,延长审查时间。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欧盟投资环境报告》显示,欧盟投资环境正出现新的变化,将增加中资企业投资欧盟的制度成本、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企业需要提高关注度,及早应对。
外资审查趋严
“2017年以来,欧盟的投资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欧盟正收紧外资安全审查;二是欧盟部分成员国对外资的审查趋严,有些国家已经开始加强外资监管。
赵萍介绍说,《欧盟投资环境报告》课题组在国内和欧盟共计组织各类座谈会45场,调研企业140余家;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236份有效问卷。根据受调查企业的普遍反映,欧盟投资环境存在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外资审查立法依据不足,二是外资政策不稳定、不透明,三是审查适用标准存在歧视,四是政府公共服务仍待改善,五是各种隐性壁垒大量存在。
具体而言,在外资审查立法方面,公共秩序或公共安全一直被视为成员国的专属权能,因此在外资安全审查方面,欧盟委员会并不具备专属权能;在外资政策方面,欧盟将“公共安全”和“联盟利益”等模糊化、弹性化的概念作为审查外资的标准,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造成国家安全审查规则模糊,而且部分欧盟成员国在审查过程中不对外披露外资审查进度,企业无法实时跟进相关审查的具体进度和流程;在政府公共服务方面,由于欧盟成员国政府在行使职能过程中不作为、效率低下或互相推诿,服务的不到位加大了企业的制度成本,存在选择性执法,使中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公平地位;在隐性壁垒方面,信息的不对称、许可标准过高、严苛劳工管理分别形成了企业赴欧盟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卷帘门”。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欧盟的国家安全审查对中国国企更加严格,反垄断审查对中国国企区别对待。报告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有83.9%的受访国企表示欧盟加强外资审查将会使中国企业遭受不公平对待,更有69.4%的受访国企表示曾因国企身份遭受更加严格的审查。
中企须及早应对
“欧盟及其成员国投资环境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增加了中国企业的成本负担和经营难度。”赵萍强调,问题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非穷尽的外资审查行业清单增加了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风险;二是有关外资审查和数据保护等新政策导致企业合规成本日益上升;三是要素成本上升、复杂的税制和过高的税负导致中资企业运营更为困难。
中国企业投资欧盟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都在增加,《外资审查法律框架草案》一旦正式实施,中资企业投资欧盟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赵萍举了一个例子,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的方式以并购为主,从安永发布的数据来看,去年中国企业在欧盟并购金额已占海外并购总金额的50%以上。准备开展并购交易的中资企业为了符合草案中的新规,不仅需要进一步增加人力、物力投入,增加了交易成本,如果未能通过更趋严格而不确定性增强的投资审查,还需要向并购对象支付反向分手费,大大提高了投资的风险成本。
报告显示,目前中资企业对欧盟投资前景较为乐观,有高达78.63%的受访企业将欧盟列为第一投资目的地,有43.59%的受访企业表示将会扩大在欧盟投资。
赵萍分析称,中欧经济的互补性较强,欧盟的确投资商机巨大。但是,面对欧盟投资环境的变化,中资企业需要及早准备,做好充分的尽职调查,深入关注草案将对投资环境的影响,并将其纳入到理性的投资决策中。尤其,关键性基础设施建设、原材料、网络安全及电子通讯技术、航空运输业、金融行业等领域的企业需要高度关注。
中企投资对欧盟经济复苏、技术创新、就业增长、产业集聚等均有重要意义,报告建议欧盟应重视外资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倾听外资企业改善投资环境的诉求和建议,采取四大举措改善投资环境:一是坚定贸易自由化立场,二是保障政策公平与透明,三是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四是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
(来源:2019年5月7日 国际商报)
相关稿件: